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学报告 明方向·专家谈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发布时间: 2022-11-25 16:31:49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新疆大学党委书记 许咸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科学决策。

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事关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和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一起统筹谋划、一体部署,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既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体现了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更体现了党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充分涵养人才第一资源,努力激发创新第一动力,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化协同推进。

深刻领会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路径和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中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路径和方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教育被提升到更高位置,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保障,是源源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础。没有教育强国,就不会有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根本任务。新征程上,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主动求变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当务之急,是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增强人才引领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拥有创新的主导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高校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要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通过服务国家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着力解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卡点瓶颈问题。

三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智库作用。高校要牢牢把握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自觉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孙宇 热汗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