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打造“近者悦、远者来”人才环境

发布时间: 2022-08-05 16:13:23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观察】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美好新疆,必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近日,全区人社系统人才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会议聚焦当前我区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下一步人才工作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环境。

完善评价机制

激励干事创业热情

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是激发干事创业激情的保证。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在人社领域加强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服务、激励等方面的政策联动。

“人社系统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人才管理授权规范试点,这样可以赋予用人单位编制使用、岗位评聘、收入分配等更大自主权。”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樊海平表示,目前,我区人社部门正指导已授权开展自主职称评审的46所高校、7个地州市、3家企业、2个行业协会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确保下放权限用得好。

人社系统正加快推进现有各系列(专业)职称评审条件修订工作,进一步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同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和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政策,健全体现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

如何鼓励更多人才投身边疆、建功立业?自治区人社系统全面落实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实施方案,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在南疆兼职兼薪等政策,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对标《实施意见》,我区还将逐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流动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

加强服务保障

营造拴心留人环境

搭建好平台,优秀人才才能引得来、留得住。目前,我区已简化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备案程序,出台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实施方案等,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会议明确,对高层次紧缺人才、确有真才实学的特殊人才可直接认定高级职称。总结以往经验,对增强组织实施人才工程项目、人才服务保障的实效性、精准性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其中包括落实“天池英才”引进计划,着眼高精尖缺、突出需求导向,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能够发挥创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此外,完善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政策、扩大贯通领域,鼓励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推动企业建立技能人才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转换通道,实现任用、晋升、薪酬绩效等方面的联动管理。

借鉴其他省份关于人才卡、人才服务相关政策规定,研究起草自治区“疆才卡”管理相关政策,为人才提供便捷化服务。建设“新疆人才”门户网站和综合服务APP等人才服务信息平台,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精准服务。

针对人才流动、辞职解聘等,要依规落实政策,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构建省级集中、全国联通的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格局,为流动人员提供高效便捷的人事档案服务。依法保障人才兼职兼薪、退休返聘等取得的合法收益,推动持续落实好带薪年休假政策。

更好凝聚共识

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当前,新疆独特区位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引进人才正当其时。会议上,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阿克苏地区等人社局就推进人才工作交流先进经验,碰撞思想火花、更好凝聚共识,力争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通过发挥职称评审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取得一定成效。目前,乌鲁木齐市可自主评审20个系列67个专业的中级、初级职称,以及工程、经济、中小学教师、卫生健康4个系列(专业)的副高级职称,已成为全疆承接职称评审系列(专业)范围最广、专业数量最多的地州市。

“在人才评价中,我们重点突出业绩评价,鼓励教师上讲台、医生到临床、工程师到实验室和厂房工地、农业技术员到田间地头。”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申霜天表示,将结合职能职责抓好会议精神贯彻落实。通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分专业修订完善职称评审量化赋分标准等系列改革举措,着力把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全疆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实施意见》体现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厚爱,我们要贯彻落实好,让技能人才有为有位。”结合阿克苏地区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阿克苏地区人社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麦合木提·艾海提表示,该地区将深入研究推进“技能阿克苏”行动,进一步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让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技能保障。

责任编辑:夏莉 艾孜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