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网络中国节·端午| 艾的味道

发布时间: 2022-06-04 13:06:5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田蓉红

农历五月,戈壁滩上的绿草早已遮盖了马蹄印。

端午节前一个晚上,家住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镇东头渠村的托木提汗,对妻子古丽娜尔说:“明天早晨的奶茶我来烧,你和玉秀去摘艾叶吧。”

古丽娜尔明白丈夫的心思:他期望过节时,吃到一碗用艾叶做的碧绿色艾面。

3年前,托木提汗与妻子从大柴沟牧业点刚搬到东头渠村定居,就赶上端午节。这天,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邀请村民们一起过节。村里的巧手媳妇们亮出各自的拿手绝活,做蒸饼、压红枣糯米糕、包粽子、擀艾面,村群众文化活动室桌面上餐盘摆得满满当当,小两口目不暇接,品尝到了之前不曾吃过的食物。最让托木提汗记忆深刻的,是一大盘色泽碧绿的艾面,浇上鸡蛋西红柿卤和油泼辣椒后,碧绿、鲜红、明黄的色彩让他眼前一亮。

当他得知这盘艾面是邻居玉秀用艾叶制作的,便对妻子说:“你看,人家用‘草’就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面,咱们家也学学做吧!”

古丽娜尔笑笑,算是回应了丈夫。其实,她拿手的包尔萨克,放足了牛奶和酥油,金黄酥脆,村民们都很喜欢吃,厨艺没得说。

聚餐结束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给村民放映了一部有关端午节习俗的纪录片,队员们还给他们说起了巴里坤的历史故事:“历史上,曾有不少从其他省份过来的移民到巴里坤定居,带来各自家乡的美食,巴里坤不产粽叶,早些年过端午节时,他们用自制的红枣糯米糕代替粽子。后来,又因地制宜,将美食传统发扬光大,蒸饼、艾面、锅盔等成了端午节的主角。”

蒸饼是巴里坤人端午节必吃的特色美食,当地妇女用晾干的香豆叶,制作成淡绿色的香豆粉;把向日葵、葫芦或薄荷花花瓣晒干粉碎后,制成姜黄。这些带着植物清香的天然颜料,涂抹在面饼上,卷成细长的面卷,一圈圈盘放在蒸笼里,再将一张擀制好的薄面饼,蒙在面卷上蒸熟,便是如车轱辘一般大的蒸饼。

用理气血、祛寒湿的艾草做成的艾面,是巴里坤人端午节必吃的另一种美食。

说起艾面,驻村工作队队员遥指距离东头渠村不远的大河唐城,对村民说:“艾面就是曾驻守在那里的伊吾军制作并流传下来的。”

每年夏季,有不少外地人来这里看唐城遗址,村民放牧时,经常路过唐城遗址前的石碑,对那些用文言文刻写的碑文似懂非懂。但他们明白,这片生长着小麦的土地,早在唐代时就有官兵驻守,他们在这里亦农亦兵,屯田自给,枕戈待旦,守护着边疆。

如今,官兵驻守的身影早已远去,但他们开垦出来的田地还在,关于他们的各种传说还在。

传说驻守在唐城的官兵,虽然粮食自足,但在当时的寒冷气候条件下,新鲜蔬菜很是少见。春夏交替时,除了刚露头的麦苗,就是地埂上的艾叶。

春季的一天,有位将领来到巴里坤巡查,因水土不服而病倒。

他的手下采摘了一些艾叶回去烹煮,可是,用艾叶做的菜实在难以下咽。随行的厨子想了一个办法,将艾叶择洗干净后,用开水烫熟直至绵软,再细细地切碎,过滤成汁液后和到面粉里,擀制出面饼,再切成均匀的面条,煮熟后浇上鸡蛋西红柿卤,别提多诱人了。

这位将领看到色泽碧绿的艾面,一下子有了食欲,连吃两碗,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从那以后,这种用艾叶做成的艾面流传到了民间。

唐城北面包括东头渠村的良田,最早由这些驻守的官兵开发。清代年间,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移民大规模到新疆。千里沃野,养育了落户于此的民众,而移民们的辛勤耕作,重新让这片土地葱郁起来,成为新疆主要的产粮区之一。到了秋季,一眼看不到头的麦垛高高耸立,高得仿佛能与天上的云彩相接,这一胜境,曾被文人称颂为“屯稼堆云”。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仍没有忘记生长在田间地头的野菜。每当端午前后,人们呼朋引伴去田野里采摘新鲜的艾叶,用来制作美味的艾面。

这日清晨,古丽娜尔与玉秀结伴去采摘艾叶。她俩走在田埂上,一边将择去杂草的艾叶放进篮子,一边说笑。乡村缈远的炊烟里,除了她俩的笑声,还有艾草的清香、艾面的味道。

责任编辑:夏莉 艾孜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