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援疆工作巡礼 | 医疗资源辐射南疆各地州

发布时间: 2021-07-19 10:18:14 来源:阿克苏日报

记者 胡潇潇 通讯员 叶锡挺

今年4月16日,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被评为全国“核医学诊疗工作推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示范科室”,标志着南疆地区核医学首次实现了诊疗一体化,搭建起了核医学影像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三年多的帮扶下,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核医学科已成为南疆唯一一家诊断与治疗兼备的核医学科,尤其是创建了唯一标准化、规范化放射防护病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诊断到治疗、从影像到临床的“三个转变”。

2021年4月16日,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被评为全国“核医学诊疗工作推进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示范科室。”

填补南疆技术空白

去年11月20日,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成功开展“静息+药物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新技术,为一例冠心病患者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两天内就明确了治疗方案。

据悉,“静息+药物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技术不仅能评估患者心肌缺血的情况,还能提供患者心功能、心脏室壁运动同步性状况、室壁厚度及心室腔大小等。简单来说,是冠脉造影的“看门人”,可减少不必要的冠脉造影,既提高了冠心病的临床诊治处理水平,还减少了医疗费用。

这样的“硬核”技术,在三年多里不胜枚举,核医学科成功为一名肺癌多发骨转移伴疼痛患者实施了锶-89核素治疗,为肿瘤骨转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核素治疗方面常态化开展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甲亢碘-131治疗、骨转移锶-89治疗,填补南疆医疗技术空白……

自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组建以来,共检查患者近5000例人次;放射防护病房于2019年3月正式收治患者开展核素治疗,到目前共治疗患者50余例,90%以上的患者来自南疆各地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减少病人外转,为群众节省就医费用300余万元。

从核医学检查到核素治疗,核素治疗从单纯131碘治疗到晚期骨肿瘤综合治疗的诊疗范围拓展,并从肿瘤诊疗逐渐发展至内分泌系统、肾脏系统乃至心脏疾病的诊治,实现了单一到多元的发展。

核医学科防护病房的成功创建,不仅为阿克苏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扩大了援助半径,为许多来自喀什、和田、克州等地的各族群众提供了便利。

2020年8月,浙江省援疆指挥部邀请浙江省公共卫生专家来阿指导新冠肺炎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立足所长精准帮扶

早在2013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就开始筹建核医学科,但是因为没有专业人才,进展缓慢。当时新疆全区只有6家医院开设了核医学科,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南疆没有核医学科。为了创建南疆诊疗齐全的规范化核医学科,打造品牌学科与亮点工程,从2017年开始,浙江省指定国内最早开展核医学诊治工作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负责“以院包科”支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建设。通过“团队带团队”“科室对科室”“师傅带徒弟”等方式,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整体推进核医学科建设。

先解决“从无到有”,再完善“从有到优”。首批浙江援疆专家侧重开展核医学相关检查项目,第二批援疆专家侧重放射防护病房建设和核素治疗,到了2020年第三批则派出了具有病房管理经验的医师组组长侧重质量控制与诊疗规范。

在“硬件”建设上,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同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正式签订“以院包科”合作协议,大力推动医院建设核医学科,先后共投入1300万元,引进西门子SPECT/CT、可视化放射性污水衰变监测系统、碘-131自动分装仪、视频对讲查房系统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并对ECT室2楼病房、核医学科病房配餐及给药窗口进行合理化改造,完成病房布置、放射性药物管理及碘—131自动分装仪调试等一系列安装配置工作,在院内打通配套软件系统支持,接通病房病历系统、监控系统、呼叫系统、对讲系统、护理系统、收费管理系统,新增放射性核素药物收费项目等,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核医学科建设雏形已成。

2019年3月,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建立了南疆唯一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核医学科病房,设有病床6张,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也正式拉开序幕。

经过三批次的浙江援疆专家接续帮带建设,和“核医学李林法教授远程工作站”的远程帮扶,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核医学科定期进行远程会诊、疑难病例讨论、远程教学。同时,浙江省不定期选派专家进行柔性帮扶,持续提升科室的诊疗水平。

2020年4月,第十批第一期援疆专家叶雪梅接过核医学发展的接力棒,继续深耕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不断壮大学科建设。经过三任援疆专家的接续培养,承接学员李晶目前已娴熟掌握各项核素检查与治疗技术,并担任核医学科科主任和自治区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如今,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核医学科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各项核医学影像处理及诊断报告,核医学科患者收治及核素治疗等工作。“现在即使我回去了,科室也能运转得很好。”叶雪梅说,科室现在能开展的项目比较全面,如在常规核医学功能显像、肿瘤骨转移、甲状结节、甲状旁腺腺瘤、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冠心病的诊断及肾功能评估中能发挥极大作用。

第十批第一期援疆专家叶雪梅与当地医生一起讨论交流核医学技术。

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眼科教授洪朝阳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患者做角膜移植手术。

南疆首座眼库建成

南疆眼库是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医疗队根据受援地眼疾较多、眼库缺失的实际推进建设的惠民项目。眼库建成后辐射南疆四地州,帮助更多角膜疾病失明患者得到重返光明世界的“通行证”,促进南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健康新疆建设。

2020年12月18日,阿克苏市66岁的老人陆先生带着一面锦旗来到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感谢浙江省援疆医生让他重获光明。

原来,当日浙江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眼科教授洪朝阳及相关专家从4000余公里之外的浙江飞到阿克苏。与以往援疆不同,此次和他们随行的,还有一只低温保存着2个角膜供体的保温箱。

陆先生8年前因外伤致双眼视物模糊,随后在多家医院治疗,右眼做过一次角膜移植手术。“之前只能去上海做手术,一个来回就要一个多礼拜,还要经常去复诊非常不方便。洪朝阳教授经过远程查房后说我有希望接受角膜移植,听到这个消息我高兴得一晚上没睡。本来我已经不抱希望了!”陆先生高兴地说。

就在2020年11月,陆先生在地区残联的联系下,接受了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的眼角膜疾病筛查工作,被医务人员告知符合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条件。

当日傍晚,下了飞机的浙江医护人员直奔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当晚,陆先生的角膜移植手术顺利完成。据悉,在薄薄的半毫米的角膜上穿针引线,要考虑角膜的弹性,难度很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心态。

次日,陆先生视力提高至0.16,第三天视力达到0.3,随着切口愈合、水肿消退,后期视力将进一步提高。“再次看到这个缤纷的世界,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陆先生难掩激动。

2020年12月9日一早,另一个角膜也顺利移植到第二位幸运患者眼中,术后第二天他的视力就提高到了0.3,重新见到了亲人熟悉的脸庞。

洪朝阳此行带来的不仅是2个角膜,更是给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南疆眼库打了一针“强心剂”。随着各项技术条件不断成熟,今年1月,南疆眼库正式获得自治区卫健委批复,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有资质为南疆四地州提供有关眼球捐献的咨询、登记和宣传及有关获取供体的联系、准备、协作等综合服务。

因为风沙等原因,新疆角膜病发病率较高,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角膜病变致盲、提高视力的唯一有效途径。为了让当地更多的患者受益,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从2020年7月开始推进南疆眼库建设,培养阿克苏本土角膜移植医生。

据悉,目前南疆各地州人口将近1000万,但没有一座眼库,许多角膜盲患者因无法得到移植供体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年门诊量3万余人次,其中百分之一为角膜病,需要进行角膜移植的约50人左右,因此建立一座本地的眼库能为广大角膜盲患者及志愿捐献角膜的人员提供帮助及服务势在必行。”浙江援疆专家、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涂建锋说。

来到南疆眼库,能看到实验室配有超净工作台、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内皮反射显微镜及图像采集系统、采集眼球及角膜用相关手术器械等;眼组织库配有家庭用冰箱、4度恒温箱、-80度超低温冰箱和D-X专用角膜材料保存液等。

如今南疆眼库可全面开展收集供体角膜、科学保存角膜、角膜质量评估和保证、合理分配角膜等工作。只要有角膜及配对的病患,手术可以随时进行。

涂建锋说,在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帮扶下,目前医院眼科擅长对南疆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特别是对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疾病等常见疾病、疑难杂症的诊治及小儿斜弱视、屈光不正的矫治在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南疆眼库填补了医院眼科诊疗领域的最后一块拼图,成功打造眼科医疗闭环模式。

为了进一步减轻眼角膜疾病贫困患者的经济负担,“浙里帮”医疗援疆项目“启明工程”公益基金也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落地。南疆眼库建设后,还面向全疆招募眼角膜移植手术患者及角膜捐献志愿者,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责任编辑:曹敦斌 曹俊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