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天山南北好“丰”景丨精神富足 亮堂堂的新疆农民

发布时间: 2022-10-19 00:17:56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金秋十月,正值农产品丰收季节,新疆的农民晒出秋收果实,表达着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新疆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不仅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也愈加充实,幸福生活的底色更加充足了。

村里有了新风尚

图片

叶城县萨依巴格乡古勒巴格村的彩绘文化墙,成为村民了解红色文化的阵地。 黄艳 摄

近日,叶城县萨依巴格乡古勒巴格村出现了一道新景观,一百余幅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文化墙作品出现在主干道围墙上,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这些墙画是由“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员手绘完成的。“墙画里不仅有中华传统文化,还有村规民约、历史人物和24节气等内容,从中能学到不少知识呢!”村民买买提江·阿吾提开心地说。

一面面“会说话”的文化墙,成为古勒巴格村涵养乡风文明、弘扬优秀文化、传播文明种子的阵地,传递着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气息,既让村民受到了教育,又引领了乡村文明新风尚。

在温宿县托乎拉乡河畔村,“积分超市”将一股股文明新风吹进村民心里。河畔村是全国文明村,近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帮助下,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100多项荣誉。

为促进讲文明、树新风,河畔村对带头树立文明新风、参与平安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村民积分奖励,凭积分可以在“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我兑换了一瓶洗手液和一盒牙膏,没想到倡导文明新风还能有奖励。”河畔村村民吾杰克·吐尼牙孜说。

如今,在新疆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渴望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而这也推动各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文化大餐富“脑袋”

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也克力村文化大院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胡潇潇 摄

歌舞表演、视频播放、培训辅导、图书阅读、农民画展览,这些让城里人也羡慕的文化大餐,如今开始走进新疆广大农村,为农民送去“精神食粮”。

2021年,新疆启动“农村文化大院”示范点建设,利用有条件的农民院落,以民办公助方式开展文化服务或自娱自乐活动, 把话筒、舞台交给百姓,把农民的家变成农村文化新阵地,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把文明乡风吹遍千家万户。

走进阿瓦提县英艾日克镇也克力村文化大院,徽派门楼牌匾、京剧脸谱雕廊画柱......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天不忙时,我都会到文化大院看书、跳舞,我们农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了。”村民阿丽米热·阿布来提说。

在莎车县墩巴格乡托万阿依库勒村的文化大院,每天来看书、唱歌、跳舞的村民络绎不绝。村民艾则热提·艾力开心地说,文化大院建成以来,每周都会开展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活动,给村民带来了欢乐。

近年来,新疆通过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推动移风易俗,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在文化滋养中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凝聚了人心,又培育了文明乡风。

精神上亮堂堂的新疆农民

尉犁县的达西村曾经是盐碱严重、人烟稀少的贫瘠之地。如今,达西村越来越富,村民日子越过越甜,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民族团结进步村,有“新疆第一村”的美誉。

“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是达西村的村训,也是达西村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这一期盼变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达西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一手抓庭院经济,一手抓乡村旅游。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我们不仅要把经济搞好,还要让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团结在一起,才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的含义。”达西村党支部原书记沙吾尔·芒力克说。

达西村的巨变是新疆农村新时代发展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新疆告别了绝对贫困的历史,全疆各族人民和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今,文明新风尚如春雨润物,悄然改变着新疆农村、农民的面貌,一幅幅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的农村新画卷正在天山南北徐徐展开;一个个精神富足、心里亮堂堂新疆农民,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奋斗,努力谱写着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孙宇 热汗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