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非凡十年·领航丨塔城:共居一座城 就是一家人

发布时间: 2022-10-09 23:19:5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10月1日,国庆节清晨,天山南北各族儿女同升国旗。

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祖国边陲小城塔城市的一个居民小院里冉冉升起,200多名各族群众向国旗行注目礼,爱国之情从大家心底油然而生。在裕民县江格斯乡“年代印象”文化旅游体验园内,各族好友相聚于此,庆祝祖国母亲的生日;在沙湾市的各大广场和地标性建筑前,各族舞蹈爱好者们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装自发跳起了《美丽中国》……这里是塔城,一个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热爱之情的边陲之城,一个被称为“民族团结沃土”的神奇之地。

塔城,地处祖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北缘,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540.6公里。这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交汇的重要地区。

俯瞰塔城市(7月10日无人机拍摄)。塔城有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唇齿留香的特色美食,是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 汪春林摄

29个民族,近百万人常居于此。是什么让29个民族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什么让这个沿边地区变成了民族团结的沃土?又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共居一座城、共吃一桌饭、共建一个家、共爱一个国,民族团结之情如血脉般代代相传?

历史传承血脉相连

行走在塔城市的解放路,有一个建筑物很吸引眼球。红色墙体、绿色铁皮屋顶,与周围的建筑相比别具一格,当地人喜欢叫它红楼。每当夕阳西下,这里都会成为城区中最美丽的一个角落。

1851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塔城便成为中俄贸易的一个边境重地。作为常驻塔城的生意人,俄国喀山的塔塔尔商人热玛赞·坎尼雪夫投入资金,用三年多的时间,于1914年建成了这座当时最为高大豪华的建筑物。

“可以说,是历史造就了红楼的存在。”9月30日,对塔城地区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原塔城地委党史研究室、塔城地区地方志编辑室主任仇安鲁说。

这座历史造就的建筑,如今成为了历史的展示者——塔城红楼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馆内展示出的不同时代的文物,见证了塔城的发展历程,向世人诉说着这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动人故事——清代锡伯族、达斡尔族等西迁祖国边陲筑城守关;塔城民众放火烧毁沙俄设在塔城的贸易圈;军民协力按期收回巴尔鲁克山;各族群众接应3万东北抗日义勇军从巴克图口岸回国;爱国人士巴什拜捐献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革命烈士孙龙珍洒热血保家卫国等。

而在当地打造的达斡尔风情园、锡伯族民俗展馆、巴什拜纪念馆、塔城市丝绸之路边境贸易博物馆、阿山村史馆等一系列印证和展示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历史的展馆中,也能感受到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早已融入塔城地区各族人民的日常、融入了他们的血液。

塔城文化广场内,各族群众身着自身服饰欢快地跳着,享受休闲时光。(2015年8月29日 )塔城日报供图

“这里的民族团结之情从古至今延续,是细水长流、厚植在血脉中的。”仇安鲁说。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后,塔城就成为了通商之地。自此,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商人纷纷来塔城经商、谋生。很多汉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同胞们也选择到塔城这块富庶的边境之地安家置业。

久而久之,这里成了多民族聚居的文化融合之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包容性。

在塔城这片土地上,无论属于哪个民族的文化,大家都取其所长,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包容、理解、接纳、尊重,各民族在这里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榜样之力凝聚人心

10月1日早上9点多,沙勒克江的小院里就热闹起来,虽然已降温,但人们的热情却让小院里充满了暖意。升旗仪式结束后,各族群众欢歌笑语,聊着家常。“13年了,每年重要的节日时,我都会在小院里升国旗,很多人都会自发地来参加,仪式结束后,他们也不会很快离开,大家会聚在一起聊天、谈心。”沙勒克江说。

10月1日,沙勒克江·依明和社区居民一起歌唱国歌。王婷 摄

13年在小院升国旗,积极参与的各族群众越来越多,他们把到“沙大叔”家参加升国旗仪式当成过节当天的必备项目,这其中的变化,是人心不断凝聚的结果,是爱国情怀的生动体现。

当地人常说,“塔城就像一座平静的湖,即使有外来风波干扰,也从来不起风浪。”

祥和宁静的湖底,是由各民族坚如磐石的爱国情怀凝结而成。“塔城地处边境,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沙勒克江说。

在蹲点调研过程中,记者问起当地干部群众关于民族团结的身边故事,他们每个人都能说出一长串。

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界碑”的“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58年来,在中哈边境的裕民县萨尔布拉克草原义务巡边20多万公里;“马背医生”吾哈斯·苏来曼,从医40多年间,先后巡诊10多万人次,接生婴儿3200余人,足迹踏遍了裕民县的所有农牧区,退休后又设立了健康服务室,为居民义诊;塔城地区托里县退休教师古力孜亚·哈孜别克,多年来帮助近10个不同民族的家庭解决困难,如今,她组织成立的“老奶奶艺术团”,组织编排了一场又一场传承传统文化、宣传民族团结的文艺节目,用她们的方式传播着正能量;在乌苏市九间楼乡,有一张特殊的摇床,60多年里,先后有四个民族的30多个孩子在这张摇床上度过了幸福的婴儿时期……

“马背医生”吾哈斯·苏来曼(左一),从医40多年间,先后巡诊10多万人次,接生婴儿3200余人,足迹踏遍了裕民县的所有农牧区,退休后又设立了健康服务室,为居民义诊。裕民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像这样的典型人物、故事,记者还了解到了很多。这些榜样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个故事、也许只是一段话语,虽平凡,却能点燃大家心中的激情,它如同一道光、一面旗帜,拧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带动着所有人一同前进。

为了让这份榜样的力量变得更有力、更走心、更长远,塔城地区一直在积极深挖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如今,塔城地区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县(市)7个、示范单位18个,复验及新命名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796个,打造地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6个。

团结之花遍地开放

10月3日,塔城市居民迪里拜尔·伊布拉音家的早餐摆好了,长桌上既有哈萨克族的奶茶、包尔萨克,俄罗斯族的面包、果酱,还有汉族的炒菜,维吾尔族的馕……迪里拜尔告诉记者,这些食物都是塔城各族人民餐桌上最常见的。多年来共居共生、相濡以沫的生活,让塔城各族群众的饮食习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当地很多家庭中,不论是生活习惯、穿着打扮、居家陈设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多个民族文化元素的存在。

2019年3月3日,塔城市杜别克街道公园社区居民马连花和家人在一起。马连花家由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民族组成,是当地公认的团结和睦大家庭。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甄世新摄

邻里间聊天,国家通用语言、哈萨克语、维吾尔语,达斡尔语随意切换、交流无阻;列巴、巴哈利、塔尔米、馓子、月饼同时出现在一张饭桌上;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是一家人;在广场上,既有风靡全国的广场舞,也有维吾尔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俄罗斯族舞蹈……

刘晓蓉和玛力亚·卡德尔是一对结识近40年的好姐妹。刘晓蓉1983年嫁到哈尔墩社区,初到陌生环境,有些拘谨,很少出门。性格开朗的玛力亚经常去找她聊天,两人性格互补,很快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多年来,姐妹俩一起种菜、养鸡、开办农家乐,彼此关心,互相扶持。几年前,刘晓蓉曾考虑搬家,但想到玛力亚后放弃了。“到哪儿去找像玛力亚这样的好邻居呢!”

全地区互嵌式行政村622个、社区107个、小区676个、市场17个,全地区互嵌式小区达到100%。温暖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我家孩子的第一双鞋子,就是对门邻居王阿姨亲手做的。”“女儿出嫁时的被褥是古丽给置办的。”“工作忙,孩子放学早都是先去对门王奶奶家写作业。”“我结婚时,我的伴郎团是6个民族组成,都是我的发小。”……这一句句平平常常的闲聊,细枝末节的生活细节,反映了这里人的团结友爱、不分彼此的工作生活状态。。

“其实,在我们塔城,大家从不用民族来区分彼此,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一家人。”一直对塔城地区文化深有研究的蔺茂奎说。这一句话,说出了当地所有人的心声。

回望历史长河,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生活在祖国边陲的塔城人民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生动印证着这一论断,丰富着这一实践。

责任编辑:热汗古丽 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