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文化视点 | 历史与艺术的和鸣:文化遗产在新疆艺术舞台上创新表达

发布时间: 2022-08-04 09:49:07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1、2、3、4,起;5、6、7、8,转……

一边默念着节奏,一边手脚飞转,在后台候场的珠勒得孜·托留汗练完最后一遍,平复了气息,撩起裙摆登上通往10米高钢架的梯子。一会儿,她将和18位伙伴表演创意满满的《龟兹乐舞》,带着观众“进入”蕴含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克孜尔石窟。

演员在表演民族打击乐《昆仑回响》(7月31日摄)。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7月31日晚,大型文艺演出《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在乌鲁木齐大剧院首演,珠勒得孜和伙伴们收获了全场观众的惊艳与掌声。除了这段《龟兹乐舞》,在这个舞台上展现的中国文化遗产,同样以精致的面容、精彩的技艺、精美的形式,突出着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

由小提琴和艾捷克领衔奏响的《新疆之春》,开启了观众欣赏大美新疆多彩景致的序幕。

两位演奏员将乐曲化为小提琴与艾捷克的对话,你来一句“描绘万亩杏花迷人之影”,我来一句“勾勒辽阔草原春夏之姿”。在它们对话的间隙,竹笛悄悄登场,如一只高歌的百灵鸟,在山野间撩拨万物迎接春天的心。于是,热瓦普来了,萨塔尔来了,弹拨尔来了,手鼓也来了……一首源于自然之声的《新疆之春》让新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画面流淌在每一个音符间。

这台演出的创演团队最大程度发掘了民族乐器在现代艺术舞台上发光的潜力,它不再单纯为歌舞服务,而是成为充满主角光环的艺术本体,让观众能直视它,关注它,感知它的魅力。“多元艺术形式的组合,将带领民族乐器走向一个新高度,同时也为舞蹈和其他艺术门类提供更好的支撑。”舞台剧编导孙放说。

弦动笛鸣沐天山,流传在新疆各族群众间的民族乐器种类多样,音色多元,调式不一,但今天,在这台文艺演出创演团队的智慧和努力下,帕米尔高原的库姆孜与那拉提草原的冬不拉在《草原回声》中自然和鸣,大鼓、战鼓的雄浑之音与手鼓、纳格拉鼓的亢奋之声,让观众在《昆仑回响》中品到了鼓的不同凡响。

新疆的民族乐器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还是很多非遗传统音乐和舞蹈必不可少的搭配。

演员在表演民族新乐舞《草原回声》(7月31日摄)。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在《草原回声》中表演的奎屯市歌舞团演员扎依特•阿斯哈尔,一边唱着低沉厚重的呼麦,一边左手执锤,右手拿鼓,有节奏地敲击,鼓声与呼麦声形成一道艺术奇观。他说:“是托布秀尔扮美了萨吾尔登,是冬不拉激活了黑走马,是卡龙琴滋润了刀郎舞。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在相互交融和彼此滋养中发展到今天的。”

从十二木卡姆选段《朱拉》到取材于刀郎木卡姆的《阳光下的麦盖提》,从流传千年的《龟兹乐舞》到草原盛典必跳的《萨吾尔登》,所有文艺精品的诞生都来源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歌唱家买买提·吐尔逊的一声十二木卡姆清唱,将《朱拉》带入了一个更高的艺术表现维度。

群舞《萨吾尔登》以庄重大气的舞蹈姿态和充满仪式感及情节感的面容,拓展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萨吾尔登的样式。舞蹈中编创形式的变化和动作难度的提升,收到了绝佳的效果,被观众赞为“那向后的一仰,堪比《只此青绿》”。

“保护、传承、活化我们的文化遗产,需要给予它常新的理念、强烈时代特征和充满现代意识的面庞。”艺术学校教师娄尚颖说,“现场演唱刀郎木卡姆,大幅度提升了《阳光下的麦盖提》的艺术表现力,那种热烈、昂扬、刚劲的情绪更浓了,这种创新的叠加,将引领刀郎木卡姆艺术走向新的境界。”

责任编辑:夏莉 艾孜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