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非遗青春焕发 文物光华再现

——我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

发布时间: 2022-06-11 13:06:27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文化视点】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

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青春焕发;文物穿越千年光华再现,绽放迷人光彩。近年来,我区不断提升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让成果惠及各族百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百姓情之所系、心之所向。

青春非遗 处处生花

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系列非遗展示活动让天山南北处处生花。

近年来,我区持续实施“中华文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录工程”,非遗保护与传承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新疆已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4640项,其中世界级3项、国家级94项、自治区级315项;已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49名。已形成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州、市)级和县(市)级五级非遗名录体系,建立起五级传承人队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创新非遗保护理念,让一项项古老非遗青春焕发,生机勃勃。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如今家喻户晓,被人们争相传唱。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很多小学生都会演唱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在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黑走马》走进校园,已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健身操。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赋予古老非遗强劲的生命力。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组织当地群众把原生态木卡姆搬上舞台,吸引不少疆内外游客近距离感受木卡姆艺术的独特魅力。

目前,新疆有250多个非遗展示传承场所,它们不仅是传承人和爱好者传承技艺、切磋交流的平台,也是深受游客喜爱的热门景点。

一项项古老非遗还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新和县加依村是国家级非遗传承地,全村50%村民都是制作乐器的能工巧匠。如今,这里生产的乐器畅销全国,这个村还成了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为了更好地传承乐器制作技艺,加依村建成“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工匠们根据龟兹壁画,几乎复原了所有的古代龟兹乐器。

古老文物 鲜活教材

新疆地处古丝绸之路重要区段,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各类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目前,全疆共有不可移动文物9542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20处。

自2017年起,自治区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南北疆野外文物看护员队伍,使47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安全守护。“目前,野外文物巡查难、看护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楼兰古城、克里雅河流域古遗址等一批野外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形势得到扭转。”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李强说。

新疆文物考古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考古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

这些考古项目跨越天山南北,围绕人类起源、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有效治理、区域文化及社会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展开,取得了丰硕成果。2017年以来,新疆共有4项考古成果入选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城子遗址位于奇台县江布拉克景区,曾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座汉代疏勒城旧址,曾经上演过东汉名将耿恭困守孤城的热血传奇。

“新疆的文物遗址、考古成果是注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最好的活教材。”自治区文旅厅党组书记侯汉敏说。目前,全疆95处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都已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成为鲜活的历史文化教科书。

有感有形 润心无声

“在乌鲁木齐新疆国际大巴扎,我见到的新疆非遗产品超乎想象,从美食、服饰到工艺品、文具、乐器……美不胜收!”成都游客刘少华在微博上写道。

传统牵手现代,我区的非遗衍生品已上千种,扮靓各族百姓的生活。“这几年春节,我都来大巴扎买几幅新疆剪纸艺术传承人王革老师的剪纸作品,贴在家里又喜庆又好看。”乌鲁木齐市民热西丹·乌普尔说。

艾德莱斯绸的织染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程应奋是新疆艾德莱斯推广研发中心设计总监,从2014年至今,她和多位疆内时装设计师联手,结合国际流行趋势,把艾德莱斯元素巧妙地用于风衣、休闲装、童装,甚至手提包、丝巾等配饰上,让艾德莱斯变成了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潮时尚的各类艾德莱斯制品成了深得游客喜爱的“新疆礼物”。

为了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今年,自治区文旅厅推出首批“新疆非遗巴扎”,分别落户吐鲁番葡萄沟景区、新疆国际大巴扎、喀什古城景区等5个热门景区。让文化遗产为景区添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近日,新疆博物馆二期新馆推出的《新疆历史文物展》每天都吸引着大批参观者。遍布天山南北的博物馆既是文物保护机构,也是各族百姓与考古成果亲密接触的科普场所、学习历史文化的大学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疆各地州市博物馆加速提质升级,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观众可以“走进”荒漠中的考古现场,和小河公主“对话”;持续实施“国家红色记忆工程”,在全疆打造了一批红色纪念馆,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这些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让丝路瑰宝历久弥新,润心无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责任编辑:热汗古丽 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