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援疆工作巡礼 | 真情大爱暖边疆

——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 2021-07-19 10:03:18 来源:阿克苏日报

南疆眼库建设推进会暨“浙里帮”医疗援疆项目“启明工程”启动仪式。

2020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推进会暨第十批第一期援疆承接学员签约大会召开。

2020年5月20日,兵团第一师医院“组团式”援疆专家在温宿县克孜勒镇巴夏克其村义诊。

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浙江省援疆专家免费开展地区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

记者 胡潇潇 通讯员 叶锡挺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一项民心工程。2016年在中组部的统筹推进下,浙江省积极参与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兵团第一师2家医院进行试点,变“零星选派”为“组团布局”,变“输血”为“造血”,为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2016年以来,浙江省共派出援疆医疗专家484名,而第十批第一期共有106名援疆医生“组团式”帮扶13家地、县(市)级医院。2020年相比2016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兵团第一师医院三四级手术量分别增长了26.2%、164%,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分别增长12.8%、2.8%,住院病人向上转诊率分别下降3.7%、10.3%。

打造龙头医院

带动辐射地区整体医疗水平提升

“医生的成长和医院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要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不是填补了多少技术空白那么简单。”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挂职3年院长的涂建锋说,要给年轻医生宽松、激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担当作为,同时也要加强医院效能建设。

选派院长以及学科带头人组成团队,这是浙江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实施以来的最大改变,提升了医院的诊疗和管理水平。今年,涂建锋和原兵团第一师医院院长陈军分别被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以来,浙江省共安排专项援疆资金7.57亿元,用于“组团式”帮扶受援地医疗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更新及人才培养支援等,集中资金、人才、项目、技术等资源,打造一批龙头医院。

浙江省13家省级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和兵团第一师医院,合力将两家医院打造成为引领南疆、辐射全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直属4家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3家医院与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建立跨省医联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6家医院与兵团第一师医院组建跨省医联体,实现医联体内部患者住院信息及医保信息的互联互通。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帮助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建成南疆首家眼库、首个核医学诊疗示范基地,新疆首家心脏康复中心,国家级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兵团第一师医院建成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胸痛中心、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建设单位……

打造“优势学科”

智慧医疗赋能,突破地域限制

浙江省援疆指挥部要求每批援疆医生为受援医院至少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

一批有影响力的专科医疗中心陆续建成,一支支技术精湛的当地卫生人才队伍支撑起了关键学科,不断攻破医疗技术难题。两家受援医院新建的心理科、儿童重症医学科等均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总体诊疗水平迅速提升。

2020年以来,浙江省创新帮扶模式、拓展帮扶范围,在原有“浙阿跨省医联体”基础上,将“以院包科”机制扩展到其他地直医疗机构,帮助受援地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学科,做强一批优势学科,填补一批技术空白。举办浙阿重点疾病防治柔性援疆暨杭阿专科联盟集中签约仪式,促成浙阿两地医院建立学科精准结对帮扶关系。目前,浙江省43家三甲医院与受援地医院结对,深度帮扶受援地打造重点特色学科。

“组团式”帮扶提升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造血”功能。新建地区和兵团第一师儿童重症医学等10个学科、17个浙阿临床医学中心,成功开展“术中唤醒”脑功能区肿瘤切除术、人工耳蜗植入等新技术新项目400多项,超过80项新技术填补了南疆技术空白。推进“指尖上的医生”工程,利用浙江“互联网医院”和“智慧医院”等数字化发展优势,架起两地远程医疗专网,加强远程医疗和远程培训帮扶。2021年挂牌成立地区远程病理、远程超声中心。本地医生只需“指尖”操作,即可连线浙江名医开展远程会诊。

2016年以来,受援地、县(市)医院与浙江支援医院实施远程医疗近千例,参加远程培训近3万人次,让当地医疗人才在本地就能得到远程教学和专家的技术支持,让当地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组建“专科联盟”

变“患者跑”为“专家跑”

今年年初,温宿县人民医院接到一例棘手的病例,66岁的蒋先生患有复杂盆腔腹膜后巨大肿瘤,对于县级人民医院来说,难度太大。经过10余名援疆专家的会诊和精心配合,手术顺利完成。

不同医院,相同专业的援疆专家共同解决疑难病例,这就是浙江医疗援疆“专科联盟”。该联盟的组建,一定程度上促使全地区医疗技术的同质化、标准化,同时也确保患者看病诊疗的连续性、安全性。

目前,专科联盟成员已扩大到千余人,2020年以来线上线下举办专科联盟培训168余场次,技术帮带585人次,现场手术带教142次。

浙江援疆“医疗大巴扎”从2020年开始打造升级版,通过“巡回义诊+专科联盟”的载体,分学科再组团开展帮扶,变专科援疆医生“孤军作战”为“集体作战”,更好地实现了兵地联动、资源共享、辐射基层、整体提升、群众受益。

提能“导师带徒”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

今年年初,南疆首家、自治区第二家儿童诊疗中心——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地区儿童医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地区医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跨越,也是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的一个重要成果。

援疆传帮带学员荣小利说:“儿科的发展,离不开援疆专家的辛勤付出和指导,从诊疗理念落后、操作不规范、疑难危重病不能应对,到如今的专科化发展、实现危重症的诊治,极大地提升了危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令人欣喜的是,地区儿童医院通过援疆专家的传帮带和后方医院的支持,已建立“前线师傅带徒弟+后方进修加提升”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员,成为儿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今年,浙江援疆搭建“天山医学精英学院”培训平台,重点培养现代医院管理人才。在完善“导师带徒”机制上,地区和兵团第一师共设立“严静专家团队工作室”“罗定存名医工作室”等名医传帮带工作室68个。

2016年以来,共选派1032位专家短期柔性进疆支援,协调专家来疆讲学、开展技术指导1403人次,通过“师带徒”跟班学习、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现场带教等方式,在本地个性化培养跟学学员371人。受援地区共选派技术人员1261名赴浙江进行为期1—6个月的跟班学习或挂职锻炼,其中省本级每年选派近百名卫生健康管理和技术人才赴浙进行为期2—6个月的跟班进修和业务培训,为受援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提效“民生普惠”

打造援疆“金名片”

2020年12月,一面锦旗送到了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一位失明10多年的病患经过眼角膜移植后重获光明,这主要得益于浙江援疆支持建设的南疆眼库。

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创新做法上,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更注重民生所需,创新设立“浙里帮”医疗援疆公益基金,引入250万元爱佑慈善基金,为85名先心患者免费做手术。各市援疆指挥部积极探索开展医心党建示范点创建、心肺健康校园行、“光明行”免费白内障手术、“母亲微笑行动”免费唇腭裂手术等健康普惠行动,打造援疆品牌。

同时,为受援医院配置了3辆巡回义诊服务车、52辆医疗救护车,强化急救体系和巡回义诊工作,助力地区精准扶贫和开展爱心帮困活动。此外,还组织开展了百医百村巡回义诊、百名专家柔性援疆医疗援疆“双百”系列行动。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浙江援疆大力实施公共卫生“筑网强基”工程,重点支持受援地公共卫生、120院前急救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安排专项援疆资金,在全地区统筹推进建设25个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随着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的持续推进和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浙阿两地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范围将更广泛、内涵将更丰富、基础将更牢固、空间将更广阔,纵深推进“三大两远程”医疗援疆模式,打造浙江医疗援疆的“金名片”。

责任编辑:曹敦斌 曹俊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