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孙秀玲

发布时间: 2023-01-06 10:08:35 来源:新疆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显著标志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文化自信的源和本。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将不断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显著标志。

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二是捍卫和践行“两个确立”。“两个确立”彰显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要义和基本要求。前进道路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提供学理、学术和学科支撑。

三是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基础服务平台;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四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建设。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传播方式,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创造更多喜闻乐见、满足人民需要的精神文化食粮,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在今天依然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耀眼光芒的文明,这是我们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推动下,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谋进步,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文化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窗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二是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对外宣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亲和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加强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建设美好世界的价值,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引领人类进步发展潮流。

四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创设自己的文化话语与文化产品,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用中国话语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据《新疆日报》

责任编辑:汪霞 艾孜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