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天山南北好“丰”景丨做强“农业芯” 助农稳增收

发布时间: 2022-10-06 17:38:5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南北好“丰”景丨做强“农业芯” 助农稳增收 -天山网 - 新疆新闻门户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金秋十月,天山南北广袤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各地不误农时推进秋收、秋管、秋种各项工作,锁定一年来之不易的丰收。

这背后,你可知道一粒粒种子为农业丰收提供了怎样的“芯”动力?

品种优化 生产高效

10月初,沙湾市柳毛湾镇沙门子新村的棉花开始机械化采收。孙志坤 摄

连日来,棉花主产区沙湾市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一台台打包式采棉机争分夺秒地在白色的“海洋”中穿梭忙碌,将棉农劳作一年的成果收入囊中。

“棉花生产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一粒好种子在实现产业提质增效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说。

今年,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的棉花品种是新陆早78号,该棉花品种比一般棉花体现出更优的抗病性,种植过程可减少农药的使用,且绒长、马克隆值等指标比较适合纺织,综合效益好,受到农户青睐。

“比普通品种增加约20%的经济效益,优势十分明显。”何洪涛说,目前,新陆早78号已经成为沙湾市棉花主栽品种,今年合作社结合该棉花品种优势,又试种了6000多亩超宽膜棉花,可使棉花生产再节水10%左右,亩均增产约30公斤,实现综合效益提升200元以上。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区自育的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今年以来,自治区围绕小麦、玉米、棉花及加工番茄等特色作物,组织自治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种业企业实施生物育种创新工程项目、新品种(系)选育项目等,开展长绒棉机采新品种“揭榜挂帅”攻关,推动建立小麦、玉米、长绒棉等区域性综合实验站,进一步提升品种选育创新能力,为全区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制种产业 造福一方

新疆作为我国种质资源优势区域之一,独特的生态环境适宜绝大多数作物的种子生产需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制种产区。

9月2日,玛纳斯县凉州户村马少君和爱人在凉晒玉米。田庆 摄

近期,玛纳斯县6万余亩制种玉米再获丰收,为制种玉米量身定制的自走式玉米收割机在农田里高效作业,可以同时完成收割、去皮、粉碎秸秆工作,平均一天一台机器可以收割120亩地,相当于过去100多人一天的劳动量。

“市面上的优良制种玉米一粒可以卖到一毛钱,制种玉米价格好,还有企业收购,避免了市场波动。”玛纳斯县包家店镇黑梁湾村村民张多保说,农户与制种企业通过订单紧密联结,吃上了“定心丸”,生产更安心。

近年来,玛纳斯县大力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信息化管理,制种玉米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制种玉米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8.6%,培育出制种玉米可以保障每年约62万亩玉米的用种需求。

“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企业在玛纳斯县发展繁育基地3万亩,每年可带动约3000户农户增产增收。”新疆好日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总监李树良说,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设备,逐步扩大在玛纳斯县的制种基地面积,不断提高种子加工水平,帮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近年来,新疆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作物制种基地之一。2022年全疆(含兵团)农作物制种面积超过400万亩,预计生产良种100万吨。目前,新疆棉花制种量位居全国第一,杂交玉米制种量名列全国第二,小麦、玉米、棉花良种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5%、80%、90%,具有打造玉米制种“不落地模式”的良好条件。今年以来,全区持续推进“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建设,争取国家资金支持昌吉市等4个县(市)建设国家级制种大县,安排资金支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3个县(市)建设自治区制种大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制种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制种基地现代化建设水平,让制种产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良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依托。

推广良种 筑牢基础

种子要在农业生产中真正发挥“芯”作用,离不开推广与应用。让农民有种可用,培育好种是种业企业的责任。

“今年我把家里种植的15亩冬小麦换成了新品种新冬59号,配合合理的管理技术,亩产量有望达到600公斤,亩均可增收120元左右。”拜城县米吉克乡亚阔坦村村民吐地·秋肉克说,新品种具备高产优质等特性,他和周边地块相连的村民商量决定一起种植新冬59号,通过规模化种植,节约成本,增加收入。

新冬59号是新疆天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它能够顺利到达农民手中,离不开这家企业的努力。该公司董事长吴洪涛介绍,为确保优质冬小麦种子的充足供应,企业从7月份就开始根据销售情况采取边生产加工边运输销售的办法,源源不断将优质种子投放市场。目前,该企业已累计生产加工冬小麦(原)良种3.15万多吨,包括新冬59号、新冬56号等多个优良品种,市场覆盖南疆五地州。

“市场对良种的旺盛需求让企业加快了优良品种的生产进程。”吴洪涛说,2022—2023年度冬小麦制种面积将达企业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冬小麦制种面积将达15.6万亩,可生产小麦种子6万吨。

9月4日,拜城县老虎台乡亚木古鲁克村村民正在使用精量播种机播种冬小麦(无人机拍摄)。崔玉永 摄

当前,像天玉种业这样的种业龙头企业在我区种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自治区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种子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牵头,联合疆内外农业科研院校、区内优势种业企业,实施小麦、玉米、棉花商业化育种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21年我区种子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农作物种业企业达到7家,种业骨干企业的作用日益凸显。下一步,全区将加强对重点种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打造若干个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其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为全区种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孙宇 热汗古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