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戈壁产业园的发展之道——南疆乡村经济观察之一

发布时间: 2022-05-07 16:56:32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刘东莱 米日古力·纳斯尔

莎车机场对面,高速公路下方的茫茫戈壁之中,3000座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占地2万亩的产业园包含设施农业、畜禽养殖、林果、保鲜储藏、农产品加工等诸多分区,当地赋予它一个风格粗砺的名字——莎车戈壁产业园。超过3000人在这里就业,未来人数还会更多。产业园为何存在?又为何落户于戈壁?怎样保证它行稳致远?莎车县试图探索出一条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精心选址

构建生态循环经济

“建产业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群众收入。”5月6日,莎车戈壁产业园负责人魏兴亚说。

莎车县于2020年底退出贫困县序列,但脱贫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挑战依然巨大。产业园项目正是因此而生。建园并不容易,和南疆大多数地方一样,莎车县面临三重困难:耕地稀缺、财政不宽裕、生态脆弱。

莎车县将目光望向戈壁,这里不占用一亩耕地,光热资源充足,发展设施农业条件得天独厚。但园址并未选在戈壁深处,而是紧邻机场的绿洲边缘,交通、水、电只要稍作延伸,就可与园区相连。

针对财政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莎车县在积极使用项目资金和援疆力量的同时,尽最大努力降低园区建设成本,并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莎车县将城市建设和农田渠道清淤产生的土壤搬运至此,作为设施农业和林果区的种植用土。“我们用了210万立方米土,市场价每立方米13元,仅这一项就节省了2700多万元。”魏兴亚说。

戈壁上的石料也被利用,堆积在大棚的侧坡和后坡,白天吸热,晚上散热,成为很好的保温墙;微喷灌技术和智能水肥大数据的应用,让大棚用水量比普通棚减少三分之一;毗邻绿洲的地理位置,令园区可以和邻近乡镇共享标准化垃圾填埋场。更重要的是,通过园区产业的互补性,产业园实现了绿色循环。

“农业产业园要想走得长远,必须走循环发展的道路,我们把养殖区的牛羊粪便发酵,制成有机肥,回填大棚和林果区,大棚内的秸秆粉碎后返回养殖区做饲料。一座大棚一年要用一吨有机肥,目前养殖区的粪便,大棚就直接消耗掉了,将来规模增大,还可以向周边供应有机肥和饲料,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魏兴亚说。

技术赋能

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

建立循环农业的同时,产业园实行了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多种分配方式。园区养殖等其他区域由政府出资建设,引入优质企业租赁并开展经营。但大棚区属于“飞地”性质,各个乡镇通过申请项目资金,由县里统一规划,在园区划定范围,按照统一标准,由各乡镇组织人力分别建设。

“各乡镇建各自的棚,为乡镇增添了务工收入,棚建好后,很多建筑工直接变成了承包户。有技术、愿意来的,个人包棚;没技术但愿意来的,先在园区学,会了再包棚。”魏兴亚说,“今年5月底,剩余1000座大棚也将建成,现在基本都预订完了,届时全园大棚数量将达到4000座。”各个乡镇按照各自大棚的数量收取租金,这些租金用于对本乡镇困难群体的帮扶,而棚的使用则由园区统一经营管理。

每座温室大棚造价在17万元左右,依靠当地农民自身经济条件不可能建成,国家支持是最关键的因素。莎车县克服各种困难建设集约化高标准温室大棚,并非好高骛远,而是为突破设施农业种植的高技术壁垒创造基础条件。

阿瓦提镇古勒巴格村村民凯尤木·艾买提尼牙孜是大棚承包户,大棚里,穿着蓝色牛仔裤,脚蹬旅游鞋的他,正细心观察西红柿的长势。

“这里不仅比种大田干净,还比种大田简单。”凯尤木指着温室里的智能物联网水肥雾化降温一体机说,“大部分事情都被它干了,头顶上是自动卷帘机,我就是打杈、拔草、点花之类,都是按标准操作,不懂的话技术员随时都能来。”

物联网的终端连接在种植户的手机上,园区服务中心的电脑上则连着每一座大棚,可以对其实时监测。“缺水缺肥会报警,种植户可以及时调整。”魏兴亚说。仅靠智能化系统,还不足以突破温室种植的技术壁垒,另一个因素是对品种的选择。

整个大棚区只种植了两种蔬菜:辣椒和西红柿,即便再细分,也只有5个品种。这意味着经验技术拥有高度可复制性。技术员李学增等12人从山东被聘请至此,不到一年时间,已在本地带出了190人的成熟技术员队伍,完全能满足当地需求。

简单的种植结构不仅让技术员能精益求精,也让种植户可以互相交流借鉴。再加上智能化系统的助力,即便种植户文化水平不高,也足以令整个设施农业的标准化种植成为可能。

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往往会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隐患,但魏兴亚有足够的自信。“我们选择的种植结构简单,但并不盲目。”事实上,决定莎车戈壁产业园发展前景的根本力量,在产业园之外。

立足本地

由近及远开拓市场

以设施农业为代表,产业园内包括畜禽养殖等产业的稳定发展,都依赖于一个基本现实:莎车县庞大的人口数量。只要选对了方向,当地上百万的人口就是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

魏兴亚算了一笔账:莎车县平均每天要吃掉2000只左右的羊,一年总消费量大约73万只,现有养殖规模远远不够。在考虑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将产业园最终养殖规模设计为40万只羊是可行的——一地饮食习惯的改变极其缓慢,这是一个稳定市场。

设施农业亦是如此。“辣椒和西红柿是基本蔬菜,谁家都吃,很稳定,同时便于运输,后续加工产业链长,技术相对也更加成熟。”魏兴亚说,“产业园瞄准的是以本地消费为底座的必需品市场。销售方向很明确,先是莎车县,再是周边,最后再通过订单方式销往疆内和其他省区市。目前莎车县60%的辣椒和西红柿是我们供应的,这个稳定的市场,是园区发展的‘压舱石’。”

对种植户而言,每个棚一年可以种两茬半蔬菜,西红柿产量为9吨到10吨,辣椒产量为6吨到8吨,除去各项成本,每个棚每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阿热勒乡色日克都维村的阿布来提·吐买买提2021年10月底承包一座棚,挣了1万元后,今年又承包了第二座棚。“我和老婆现在漂漂亮亮地挣钱,园区房子租金也很便宜,早上把孩子送到两公里外乌达力克镇的幼儿园,晚上接回来。生活花不了多少钱,可收入好太多了。”阿布来提说。

阿拉买提镇扎满库木村的阿巴斯·阿披则继最初的2个棚后,又于前几日承包了3个棚,他今年的目标是从大棚里挣10万元。最近他又发现一个好活儿,开始开着三轮摩托和儿子一起收购大棚蔬菜,直接卖到县里的农贸市场,15天就挣了5000元。“今天收了200公斤辣子和600公斤西红柿,挣了300元。”阿巴斯说。

蚂蚁搬家式的销售给阿巴斯这样的农民带来了小欢喜,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则为下游经销商带来了大便利。“他们的成本降低了,不用到各个乡镇收菜,而且这里的蔬菜品质非常好,目前每天出菜20吨左右,有保鲜储藏区,经销商们大概3天来一次。”魏兴亚说,“夏天大田蔬菜上市后,我们就休棚,利用夏季高温给大棚消毒杀菌,种植户灵活就业有另一份收入,大田辣椒西红柿接替市场供应,产业也形成了互补。”

“我们结合县域实情,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莎车县委书记范宝军说。

责任编辑:艾孜孜 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