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感谢党派来的好干部”

——记自治区人社厅驻巴格万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军

发布时间: 2021-03-05 09:46:06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讯(记者 陈翔 通讯员 吴乐)“我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看到乡亲们一个个富起来了,村子一天天漂亮起来了,心里高兴啊!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给我们派来像李书记这样的好干部。”2月28日,库车市阿拉哈格镇巴格万村85岁的老党员贾马力·买买提由衷地说。

贾马力·买买提口中的“李书记”是自治区人社厅驻巴格万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军。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巴格万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3年被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550人。受传统观念制约,村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增收渠道窄。

李军驻村后,挨家挨户走访村里的贫困户,了解致贫原因。他深切感受到要“富口袋”,必须先“富脑袋”。为改变村民们“等靠要”的思想,李军决定从扶智扶志入手,积极挖掘树立先进典型,向村民广泛宣传典型,持续激发群众勤劳致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是李书记打开了我的心结,让我过上了幸福生活。”艾依提·买买提说。

艾依提·买买提曾经靠家里的3亩地生活,日子得过且过。李军多次去他家,给他讲就业政策,并带着他和村里其他30多人一起去市里钢管厂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之后的艾依提·买买提终于“开了窍”,主动要求进厂务工,每月工资近4000元,日子越过越好。

为让更多村民提升就业技能,李军积极与库车木耳菌棒生产工厂、博乐金鑫昱纺织厂、库车中能管业公司等企业联系,举办纺织、烹饪、电焊等培训班35班次,让185人掌握了就业技能。同时李军还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支持,筹资50万元建成拥有商铺28间的巴格万村创业市场,让1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2020年,该村共有345人实现外出就业,767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就业、创业鼓起了腰包。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观念转变了,口袋里有钱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巴格万村打造成“干净、整洁、优美、宜居”的新农村,工作队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争取扶贫资金500万余元用于改造农户庭院、硬化入户道路、布置绿化带、安装照明路灯等,共铺设12公里沥青路面,架设172盏太阳能路灯,建成了300米长的巴扎夜市,修建一所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村里道路宽了,路灯亮了,生活环境变美了,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去处。

“现在我每个周末都带孩子到村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看书、打球,我和孩子的关系也更亲密了。”村民阿布力克木·吐尔松高兴地说。

“走不到、不放心,看不到、不踏实。”李军说,每周对房前屋后及周边道路环境卫生进行整治,每月检查村民家庭环境卫生,对好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差的家庭进行督促整改。

“争做讲究卫生好村民,全家拥有健康好身体。”如今,村民个个对李军在人居环境整治大会上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铭记心头,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积极投身于创造干净整洁、卫生健康的人居环境。


拓宽群众致富门路


“种黑木耳成本低、收益好、见效快。我家靠种黑木耳在2019年年底脱了贫,感谢李书记出的好点子。”村民阿斯亚木·尼扎木高兴地说。

“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好关。”李军说。

巴格万村共有440户1908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5亩,种地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为改变发展瓶颈,李军带领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经过实地调研和多方论证,最终决定把黑木耳种植作为巴格万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有了目标,行动是关键。李军积极争取50万元扶贫资金修建了50个大拱棚。然而这是村民从未接触过的新型产业,一些村民有了抵触情绪。“我们没有种过黑木耳,也没有经验,种不好咋办?”“黑木耳产量好不好?以后怎么销售?”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为打消大家的顾虑,李军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宣传黑木耳种植的好处。经过一遍遍的宣讲,最终动员了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报名种植。

为确保黑木耳种得好,李军主动和农业部门沟通,邀请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和库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团队为村民培训种植技术。

种得出更要卖得好。黑木耳成熟季,李军当起了代言人,带着大家拍视频、发朋友圈,俨然成为“微商达人”。同时,他还主动与周边各大企业、超市协商收购事宜,线上线下齐发力,把巴格万村的黑木耳卖到了乌鲁木齐、北京、广州等地。

黑木耳产业发展以来,已持续帮助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采收、出售干木耳14余吨,户均增收2.1万元。


责任编辑:艾孜孜 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