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罗萱其人其诗 —— 周渊龙先生《蓼花斋诗词》(笺注)品读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09日 17:52:30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文/楚国良
近日,一本书在诗联界热卖,名为晚清诗人罗萱《蓼花斋诗词》(笺注)。原作者罗萱,笺注者周渊龙。该书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湘潭历史文化领域关于罗萱诗词的研究空白。
罗萱祖籍江西吉水,系湘潭鼓磉洲罗氏一族。始祖政斋公,谱名应隆,字世兴,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吉水迁徙湖南湘潭鼓磉洲南岸之鹧鸪坪。其子奇山,谱名源佐,字效功,生有四子:志聪、志明、志安、志亮,衍为四堂,分居于新屋、湖田、社山、蕨山。清乾隆11年(1746)建总祠于鼓磉洲,光绪30年(1904)建蕨山堂祠于枫仙岭。咸丰6年(1856)四堂合修族谱,称为六修,之后各堂分修,1948年蕨山堂九修。2010年,罗应隆后人新续《鼓磉洲罗氏十修族谱》。他们在第九代统一字辈:一本作新,绍修世德,正学传家,纯诚光国,远慕高瞻,培基厚泽,于万亿年,孝思维则。
罗萱(1827—1869),字伯宜,鼓嗓洲罗氏十七世,湘潭县石潭镇白圫人。罗萱少警悟,工诗、善书。弱冠为诸生,总督贺长龄、教谕邓显鹤咸器之。因贵州苗民起事,与同邑、按察使黄润昌奉命率部援黔,参与镇压。黄平之败,与文武将领十八人一同战死,恤赠太常寺卿。
罗萱幼承家学,生性淡泊,从军十数年,不图仕进,而耽学弗倦。著有《仪郑堂文笺注》二卷,《粤游日记》一卷,《蓼花斋诗词》四卷。
此次周渊龙先生笺注问世的《蓼花斋诗词》包括《蓼花斋诗存》卷一、卷二、卷三、卷四,《蓼花斋诗余(词)》,《蓼花斋试贴》卷一、卷二等,并附录有不少清代名人哀悼罗萱的挽诗、挽联,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打开《蓼花斋诗词》笺注,通读罗萱诗集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使人联想到古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名句,这就是罗萱诗的清新疏畅的风格。如“破浪君寻严子濑,乘风我到皖公台"、"浊浪滔滔来澧浦,白云渺渺下潭州”,“拔剑王郎长被酒,读书欧子夜听秋"。读来朗朗上口,又顺手牵羊,运用典故,妙处不在对景物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清新而雄远,自然而深沉的境界,为时人所激赏。
从诗的形式讲,罗萱善于把家乡湘潭的奇山异水,雾霭晴岚,风花雪月,雨丝风片,鸟语花香,都摄入于诗词的画图中。
从诗的内容上讲,罗萱的诗含蕴丰富,深刻动人。有时欣喜自得之情,偶感有悟的哲理,跃然纸上。信手拈来,似乎是自然平常之作,却使人读来真实炽热,具有强烈的乡关之思。
罗萱的诗词中有许多是叙述和抒发亲情、爱情、友情的作品,写来如话家常而且颇具唐诗风格。
例如:《清明扫完妣墓》
雨丝风片太凄其,正是家家上冢时。
白酒细和思母泪,黄泉倘有忆儿诗。
鸡豚不似当年味,风水难征此地奇。
廿五头颅尚如许,泷冈何日树丰碑。
诗思沉郁而不悲凉,豪宕之情隐隐流漾其间。在这样平易朴素的语言中,把那种低仰深沉的情感表达得如许真切,如果不是"情动于衷",那是不可能的。
又如:《李延钦镇军衢城围解,散勇归田》
孤城一角费支撑,峙立三衢保障成。
大地髑髅相枕藉,四郊豺虎尚纵横。
乘机突阵朝开壁,无计量沙夜散兵。
此去南山仍射猎,雪花如席听弦鸣。
这首诗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作者自己的历史观,是非观,可以说是一首议论诗。但它的字挟风雷,却出之以轻巧疏宕、唱叹有情的笔墨,给人以优美的艺术感受,而不觉它是在评说是非了。
罗萱的这一类议论诗,往往独辟境界,揽大景色,含大议论,起笔耸拔,盘旋而下,气动势飞,结尾悠然扣入主题,融深入妙。
相对于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之外,罗萱诗集中也有一些数十韵乃至百余韵的长诗,堪称"鸿篇巨制"。这些诗深蕴有含,有的诗句音调急促,而与委婉的形象相结合。有的却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叩人心弦。
例如:《隐山古梢歌为僧印霞作》、《张玉来姨大婵长歌.次韵奉谢》、《题曹大姻丈云卿翁(升竹周)》《挽邓湘皋先生一百韵》、《赠壬壬秋》、《留题云山寺壁》。这些长诗的特点,都有运行自如,具浮云野鹤之态,应用清淡轻灵的笔致,行云流水般的叙事、抒情,淡中含腴,淡中有厚,淡而能远...
责编:蒋睿
一审:彭婷
二审:颜石敦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