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年05月31日 11:22:4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巨变】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拍热扎提·阿不都
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园区厂房里机器轰鸣、宽敞的村道上车来车往、农家院落里欢声笑语……行走在广袤的南疆,处处新颜新貌新风,一片生机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南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民族团结和谐,宗教和睦和顺,南疆的发展变化、发展潜力超乎想象,日新月异的南疆已成为投资的磁场、兴业的热土、旅游的胜地、百姓的乐园。
新乡村
有“面”有“里”更宜居
清晨,阿图什市松他克镇瓦克瓦克村,载着游客的“小火车”准备启动,游客接待中心柜台上一张张明信片等待游客写下祝福语。
这个3000多人的小山村,2019年以前周围还是大片戈壁的“落后村”。
2019年村委会屋顶铺设了196块光伏组件,2020年建成蘑菇种植基地、购买2万株果树苗种在戈壁滩……
瓦克瓦克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9年的9187元增长至2021年的12015元,村集体纯收入从2019年的30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157万元,瓦克瓦克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瓦克瓦克村的变化,正是南疆乡村大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自治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南疆的一个个村庄成为“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在洛浦县恰尔巴格镇阔恰艾日克村村民图罕·如孜拖合提眼里,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一年比一年暖心,百姓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在南疆广大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民族团结示范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创建如火如荼;南疆各族群众人心稳了,共同把家乡建成宜居之地的干劲足了,致富本领强了。
新机遇
特色产业“聚链成群”
走进和田市北京和田工业园区一家服装生产企业,400余名工人正在现代感满满的“智能”生产线上忙碌着。“我们来和田市原本是为福建总部招员工,没想到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留了下来。在这里,我们可以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企业负责人侯志雄说,从考察到入驻园区,仅用了一个月时间。
伴随着稳定红利的不断释放,南疆各族群众摆脱贫困、发展振兴的脚步越迈越大,南疆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也吸引了各类所有制企业落户当地。
——特色农业发展起来了。红枣、核桃、苹果、杏子、新梅……如今的南疆,已成为芳香四溢的大果园;棉花、番茄、辣椒、玫瑰、食用菌……经济作物将南疆大地装扮得绚丽夺目。借助“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体系,各类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内外。特色农产品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现代工业兴起来了。作为肉鸡全产业链企业——新疆美比特集团有限公司选择扎根墨玉县。“高速通了,物流方便了,再加上充足的市场订单,未来近6000名员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企业行政管理部经理王金磊自豪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疆地区的变化,顶得上过去历史上所有的变化。以前,南疆一直是纯农业地区,现在有了现代工业,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很大。如今,新疆的纺织、鞋帽、电子等制造业用的都是最先进的设备。”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在接受采访时说。
老产业升级,新产业孕育,南疆开辟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新生活
奋斗来的幸福最甜蜜
5月17日,27岁的疏勒县基础电子产业园工人阿力木·赛迪乃像往常一样,查看外观、测试、装底座,20多个质检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颇为仔细,“我现在是车间工人,得勤奋好学,这样才能学到真本事,过上好日子。”他说。
从不愿离开家门到如今积极到产业园工作、从围着锅台转到操控方向盘、从农牧民到技术骨干……就业,让一个个南疆农牧民的腰包鼓了,精神世界更加充实。他们带回了承载着希望的劳动收入,也带回了现代文明新风。
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75元,比2016年增长5391.82元。收入的提高,意味着更强劲的消费力和更多的发展可能。
“2019年入驻园区时,停车场里基本是电瓶车,现在停车场得扩建,小轿车都停满了。”洛浦县发制品产业园一家发制品生产公司总经理郭帅鹏的“牢骚”,是南疆不少园区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今,行走在南疆大地,到处都有小轿车的鸣响,家家户户的美丽庭院、现代家具等,是生活蒸蒸日上的印证。
自治区党委十届三次全会指出,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要坚持把南疆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中央支持南疆发展的优惠政策,用系统性、创造性思维,统筹全区力量在政策扶持、财力分配、干部人才保障、水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南疆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取得新进展。
南疆,将在新的起点上,起而行之,逐梦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