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年07月20日 10:14:58 来源:阿克苏日报
记者 龚喜杰
嘉兴援疆人弘扬传承“红船精神”,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雅县,虽然,嘉兴、沙雅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地人民的心却紧密相连,如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盛开出朵朵民族团结之花。
嘉兴市援疆干部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沙雅大地倾情奉献,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兴建富民工程,开展产业援疆,推进教育和医疗援疆,推动文化润疆,与沙雅县党员干部、各族群众共绘中华民族同心圆,为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嘉兴答卷。
产业援疆推动“新疆棉”昂首走进新时代
沙雅县作为新疆棉业大县,植棉面积超过190万亩,总产棉花20万吨以上,在地区和自治区棉花产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前,因为缺乏自主的现代采摘机械和智能化种植系统,最高峰时,要从全国各地引进10万余名劳动力种植和采摘,严重制约了棉产业的发展。
十年前,在浙江省、嘉兴市援疆指挥部的引荐下,由浙江亚特电器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新疆最大的集研发设计、组装生产、销售展示、维修服务、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农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生产采棉机、播种机、联合整地机、残膜回收机、喷药机等棉花全产业链机械化作业设备。
“当时引进钵施然企业,是根据新疆棉的种植实际情况,引进、支持涉农企业落地发展,助力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目前,该公司已在新疆乌苏市、沙雅县建成生产基地2座,兵团一师阿拉尔市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于今年10月即将投产。”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王建峰说。
第十批嘉兴市援疆指挥部集思广益,开拓发展,积极在沿海寻找市场,不但推动了阿克苏产品销售走上浙江“高速路”,“十城百店”扩容提质也如火如荼,龙头企业疆南域公司增设销售门店4家,亿里福公司设置16个新疆产品专卖店,西域商贸打造“从田头到舌尖”疆果东送“快速路”……
2020年以来,嘉兴78家线下门店以及“嘉兴农博”“善融商务”等线上平台形成合力,“十城百店”工程销售额突破1.8亿元,同比增长52%,带动沙雅14个合作社1000多农户丰产增收。“疆果东送”累计实现销量5万吨,销售额超5亿元,带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为推动沙雅的经济发展,第十批嘉兴市援疆指挥部积极推进产业援疆,组成招商小分队先后赶赴东南沿海,围绕养殖产业、种植产业、农产品深加工、石油化工、制造装备等方面,走访30余家企业,对接目标企业300多家,组织人员实地考察对接100多家。截至目前,累计走访长三角区域各类企业200余家次,收集投资意向信息超过百余条,签约化工、农业、纺织、光伏等项目12个,达成投资意向53亿元,其中,云藻科技、烟雨楼等一批企业落户沙雅。
民生援疆让群众乐享改革成果
6月25日11时,当嘉兴援疆专家准备离开沙雅县人民医院时,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患者纷纷下楼,欢送为沙雅群众健康做出贡献的白衣天使。
2020年4月, 7名来自嘉兴的医疗专家肩负着医疗援疆的神圣使命,告别亲人踏上援疆之路。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7名援疆医疗专家下乡村、进社区、入学校,开展义诊活动,为各族群众细心诊断。医疗专家团队制定了“嘉兴医疗援疆——幼儿心肺健康百园行”专项活动方案,周娟、王栋、王伟杰等援疆医生主动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对全县100多所幼儿园的一万余名儿童进行心肺健康筛查。截至目前,已经完成31所幼儿园近3000名幼儿的筛查。
“边疆群众对健康的期待很大,我们不可能永远不走,因此我们着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援疆医生宋锐说,“一定要让沙雅的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技术,感受到党中央对边疆人民的关怀!”
专家们建立了医疗名家工作室,每周授课两次,手把手带教,从产科产钳术到心脏介入手术,从放射科读片到心脏超声检查,从中医理论及操作学习到儿科常规穿刺操作,专家们每天带着医护人员一丝不苟地查房问诊;在办公室,他们经常组织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在手术室,他们手把手地指导示范手术……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受援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基础性工程。嘉兴教育援疆注重发挥教育立德树人的教化功能,把解决当前校舍短缺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校长的管理能力相结合,大力开展项目援疆、人才援疆、网络援疆、智慧援疆,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带动沙雅教育的发展。
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倾力援助沙雅县学校建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兴建第一实验幼儿园、城南小学、沙雅县实验小学、沙雅县幸福幼儿园、第一中学扩建、沙雅七中等一批示范性学校。援建学校涵盖了从学前到高中各学段教育,项目的建成和投用在促进薄弱学校改造、扩大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教学覆盖面、促进教育均衡等方面民生效益凸显,为全县各族适龄青少年学生接受优质的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打造一支留在当地的人才队伍,嘉兴市第十批援疆指挥部提出领航工程、强基工程、匠心工程、领雁工程、“四青”工程等“五大工程”,推动“援疆一批人才、带出一批人才”的援助方针,深化“红船精神进学校”活动,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第十批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把80%以上的援疆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着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推进安居富民工程、贫困大学生补助、经济薄弱村帮扶等项目建设,提升了沙雅各族群众的幸福感。
2020年,嘉兴市援疆指挥部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874万元补助安居富民房1874户,投入1821万元改善经济薄弱村人居环境,在地区率先完成安居富民工程,较大地改善了各族群众居住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
无私奉献树立“嘉兴人”光辉形象
王建峰是第十批嘉兴援疆干部的带头人,他以身作则,带出了一支援疆铁军。他说:“我们带着使命来,就是要在这里干出一番事业,开创一片天地。”
去年7月,王建峰带着援疆干部和沙雅县招商局的领导,到沿海招商,连续半个多月,冒着高温走访了120余家企业。到达嘉兴时,沙雅县的干部说:“嘉兴援疆干部好不容易回来一次,留在家里休息几天再走。”王建峰说:“我们的工作很多,不能耽误,谁到了家里,都想待几天,那么我们的工作就开展不起来。我们去援疆,就是要抱着一股不建功立业不复还的劲头,才能把事情做好。”
项目组副组长沈月伟为了幸福小学的援疆项目,往返于指挥部驻地和项目工地。疫情期间,他也不放手,连续4个月硬生生在一片荒地上盖起4幢高楼,为孩子们砌起一个心灵的家园。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姚国民以数字化改革理念,推动沙雅智慧民情系统建设,助推受援地社会治理现代化。沈国强、沈路丹、王峰明等援疆教师来到沙雅后,根据当地情况,在嘉兴募捐了20余万元书籍和玩具,发放给当地的26所乡村小学。援疆干部廖超、方旭等为了沙雅的企业创优,精心指导,奔波在沙雅、乌鲁木齐、嘉兴之间,为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援疆干部罗宣政主动联系嘉兴团市委,累计实现孩子们1003个微心愿,金额超过20万元……
嘉兴援疆干部人才一进疆,就牢固树立浓厚的家国情怀,心怀感恩之心,始终带着“沿海对大漠的情怀,绿叶对根的情谊”的嘱托,肩负“以对口工作的优异成绩更好地回报受援地人民”工作使命,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坚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和“勤善和美、勇猛精进”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始终不忘当好“红船护旗手”的铮铮誓言,自觉做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忠诚为民;坚持最高的政治站位,始终不忘红船儿女的身份,在援疆工作中争做“讲政治、有情怀,讲规矩、有纪律,讲奉献、有作为”的“三讲三有”援疆干部人才。正是这批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和人才,有力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融合,高效培养了一批批开拓边疆的新人才,在时代的召唤下,书写了一篇篇朴实无华的新篇章!
文化润疆共筑中华民族同心圆
7月初,在沙雅县英买力镇阿其墩村,一批游客正在村里的小刀作坊中欣赏制刀工艺。村党支部书记亚克甫·买买提说:“我们这里每天有一两百名游客,带动了小刀制作的发展,也为干果销售带来了商机。”
沙雅县南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北有天山和独库公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又穿境而过,还有世界最大的胡杨林,自然风光独特,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古老,是西部探险的最佳目的地。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沙雅小刀、沙雅海楼抓饭、沙雅羊羔肉、沙雅鹿茸等疆内外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品牌,却一度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
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巧打文旅牌,通过对接嘉兴的文创公司,帮助沙雅设计开发旅游产品,注册了首家旅行社,指导帮助沙雅沙雁洲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同时,通过嘉通集团支持,在嘉兴500个公交电子站牌和400辆公交车上播放沙雅旅游宣传视频,并研究制定2021年旅游援疆“引客入沙”补助政策,安排资金进行分层分类补助。
嘉兴援疆指挥部紧紧围绕文化润疆开展“一次讲座、一期展览、一个座谈、一座书房、一批图书、一场文艺演出”等“六个一”为载体的文化活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创作讴歌党和祖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国学诵读、民族器乐、戏曲舞蹈、书法绘画等作品;建设少儿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讲堂等功能场所,注入基层文化阵地新内容,补齐文化润疆短板。
文化是最好的交流。嘉兴市援疆指挥部强化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嘉兴和沙雅两地文化交往,实现文旅资源优势互补,不但美术、书法、戏曲、音乐等艺术家走进了沙雅,还为沙雅人民带来了红色艺术。
人才是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嘉兴市援疆指挥部采用赴浙培训、就地培训、远程培训等方式,开展文化技能培训,培育文化行业带头人。结合沙雅人才需求,积极引进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沙雅提高文化旅游技能,为当地培育一支留得住、能奉献、带不走的文化人才队伍。
……
在嘉兴市援疆指挥部的努力下,沙雅各族儿女沐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嘉兴社会各界一道,同唱一曲爱国歌,共筑中华民族同心圆。
文化的春风,在沙雅大地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