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尕哈烽燧:
发布时间: 2022年07月08日 09:40:42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龚喜杰 通讯员 尹秋玲
在远古时代,烽火是一种快捷的战争信息传递方式。坐落在库车市却勒塔格山下的克孜尔尕哈烽燧,高13.5米,修筑于两汉时期,是古丝绸之路上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烽燧遗址。
高耸的烽燧
库车地处天山南麓,在三千年前就有了农业活动,公元前后又有冶炼活动,成为塔里木盆地农业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是南疆最富庶之地。
从长安出发的古丝绸之路,推动着库车的经济和文明快速发展,孕育出了璀璨的龟兹文化,令世人瞩目。经济是战争的导火索。库车因为经济发达,从开辟出绿洲起,就烽烟战火不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狼烟、号角、飞马、金戈……苦与难的交织,血与火的呐喊,让龟兹时常笼罩在战争烟云之中。如何做好防御,是绿洲普遍面临的难题。好在,库车西部和东部是荒凉的戈壁,南部有塔里木河阻隔,仅守护好北部山区,就能做好防御。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烽燧就成为守护绿洲的重要军事设施。古龟兹大地上散落着不少形态各异的烽燧,它们点燃了历史的火焰,映照出这颗丝路明珠昔日的璀璨与辉煌。
距离库车城区12公里的盐水谷南出口,矗立着克孜尔尕哈烽燧。这个古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完好的烽火台,也许是守卫着红色雅丹地貌的缘故,也许是自身橘红色调引起的,被善于起名的当地人称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
克孜尔尕哈烽燧基底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米,南北宽约4米。由基地往上逐渐收缩成梯形,高约13.5米。烽火台为夯土结构,下粗上细,由下向上逐渐收缩。烽燧主体系夯土所筑,夯层厚约20厘米,烽燧上部以木柱为骨架,每层间距约1米,顶系土坯垒砌。
与克孜尔尕哈烽燧隔山相连的盐水关,现存两座烽燧,都建立在石壁之上,为当时的守关士卒利用旁边河谷内的白色黏土修筑而成。克孜尔尕哈烽燧因为位于盐水谷的出口,盐碱大、土质黏性差,不适合砌筑墙体。士卒们只好挖掘红土砌筑,因此,烽燧成了红色。
在当时,要修筑一个周长20余米、高10多米的土建筑,是非常困难的,修筑者采用了下层夯土、上层用土坯和木草相间的砌筑方法。
据库车老城97岁的居民艾合买提·吐尼亚孜说,原来的烽燧非常高,上面也很完整,被大家称之为“红嘴老鸹”,就是说烽燧不但有完整的顶,还有突出的部分,后来经常有人在烽燧的地下挖掘,烽燧根基不稳,就垮塌了。
虽然抵不住风雨的侵蚀,但烽燧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克孜尔尕哈烽燧与8公里外的盐水关相连,成为一道结实的屏障,不但守护着脚下的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库木吐喇石窟等佛教文化重地,更守护着12公里外的古龟兹城邦。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正是这些烽燧的作用,换来了绿洲的休养生息。在龟兹地区,处处可见烽燧的踪影,仅在库车境内,就有22座。这是丝路使者张骞的杰作,还是戍边英雄班超的业绩,抑或是西域都护李崇的功劳,如今已无法考证。
烽燧高耸,英雄无觅。丝绸之路上清脆的驼铃鸣响千年,如今依旧悠扬在大漠边缘。
艰难的燧卒
烽火照天光夺日,杀气腾空暗如雾。为守护古丝绸之路,有多少青年奔赴边关,驻守在寂寥的荒原上,品味着单调的生活。
西汉设立了男子自23岁起至56岁都要服兵役的制度,最苦的莫过于到西北连续戍边两年。有时由于兵员不足或者战火连年,军士延期戍边的事情多有发生,在西域出土的文书中有军士长期驻守边关的记载。
燧是最基层的军事单位。一般相隔数里便设一燧,除设燧长外,有燧卒三四人。报警的主要信号,白天是举烽和燔积薪,夜里是举炬火和燔积薪,有时还用表、烟、鼓等辅助。所以古人常称边塞报警的信号为“烽火”“烽烟”。发现敌情时,主要根据敌人的数量和入侵情况等发出相应的信号。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后,烽燧制度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更趋完善,于每烽置帅一人、副一人,还有烽子若干人。
燧卒大多驻守在戈壁荒漠,要守望烽燧,时刻监视敌军动态,通过收放烽火将敌情传回后方,再由后方组织力量反击。唐代放烽有1炬、2炬、3炬、4炬的规定,烽炬的多少根据入侵敌军的多少决定。
由于夜里视野受限,每座烽隧养有至少两条军犬警戒。除警戒外,燧卒还要担负起制作箭靶、收集并堆积马草、堆积烽燧燃料等繁重任务。
此外,燧卒还需要整理天田。天田是烽燧周围铺好的沙地,每天都要用耙子搂平。根据天田中留下的足迹来判断是否有敌人入侵及追踪敌踪等。一旦发现己方有人叛逃出境,也要马上追捕。
在这些繁重的工作之外,他们每日需要完成日作簿,总结一日的工作。
1907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在盐水关曾掘得一批龟兹文木简,其中大多为残损,完整者仅有数件,简作长方形,长8厘米至16厘米,宽4厘米至10厘米,其上书婆罗谜字母。其中,最完整的简文为:“gwarttas书于……在盐关。汝自适用此符,现自……来,偕行者共十人,马共五匹,牛一头,放行勿诘;汝亦不得有所留存。Ksum二十年七月十四,Yo(署名)”。
八公里之外的克孜尔尕哈烽燧,是进关的唯一通道。日本大谷光瑞率领的探险队曾在库车出土了一件反映唐代烽燧、馆舍驻守士卒的文书,但没有写明是哪里,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来自克孜尔尕哈烽燧。上面的意思是驻守烽燧的士卒病了,请求一人替换,可见当时燧卒的艰难。
“烟尘相驰突,烽火日夜惊”。相对于繁重的工作,战事对燧卒的影响更大。风霜雨雪,不能降低他们驻守的强度;沙尘风暴,不能减轻他们警惕的心理。有时他们还需要独自抗击小规模入侵,以致遭遇不测,客死他乡。
克孜尔尕哈烽燧地处山脚下,水是盐碱水,土是红壤土,沙是粗砂粒,既无田可种,又无绿可伴。夏日,烽燧边的温度在38℃左右,鸡蛋放在石头上也能煮熟;冬日,最低气温降至-20℃以下,耳朵和脚趾都能冻掉。春日的风沙,秋日的蚊虫,都成为燧卒们的伤害,不是咽炎发作,就是传染病来袭,让他们饱受戍守之苦。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真实地反映了燧卒的心态。
烽烟、干馕、长路,样样入目,看完边地生活的寂寥;驼铃,羌管,胡笳,声声入耳,品尽古道岁月的沧桑。
凄美的传说
克孜尔尕哈烽燧在宋朝之后被弃用,但作为远离库车的一个夯土建筑,却依旧为牧羊人和路人遮蔽着风雨。
有牧羊人的地方,就有牧歌;有人栖息的地方,就有传说。关于克孜尔尕哈烽燧的传说,就是在它被闲置之后发生的。
其中一个传说,是说很久以前,龟兹王有个爱女美丽聪明,非常招人喜爱。有个巫师从此地路过,屡屡被龟兹王刁难,就怨恨龟兹王,对龟兹王说:“根据卦象,不到三个月公主会死于大地上的毒蝎。”
龟兹王与巫师打赌,若是三个月后公主安然无恙,就把巫师活埋。巫师同意了。于是,龟兹王就在盐水沟边建起了这座只有老鸹才能飞上去的高塔,让公主从金碧辉煌的王宫搬进去。可他没有想到,巫师算出公主的下落后,竟然放毒蝎钻进国王送去的苹果核里,释放出毒汁,毒死了公主。
公主的血流下来,染红了烽燧。巫师看到后,非常后悔,也自杀了。
另一个传说也是从很久以前开始的。说的是龟兹王的女儿长到16岁的时候,有一次外出游玩,遇上猛虎,正在她即将遭遇不测时,来了一个小伙子,挥刀杀退猛虎,救了公主。公主心生爱慕,与这个穷小子海誓山盟,非他不嫁。
可是,回到城里,当公主将想法告诉龟兹王时,却遭到反对。小伙子眼看不能与心上人相聚,就装扮成巫师,在为龟兹王算卦时,说他的宝贝女儿将会被蝎子毒死,为躲避灾难必须住在最高的地方。
于是,龟兹王就把女儿送到了烽燧之上,小伙子经常攀上烽燧与公主相会。后来事情败露,龟兹王命人用乱石把小伙子砸死在烽燧之下。公主悲痛欲绝,在烽燧之上用木棍插喉殉情,血水流下,不但染红了烽燧,还染红了盐水谷。
“传说是人们真实想法的体现。其实库车的爱情传说很多,大多是父母阻止儿女自由恋爱的。”库车市伊西哈拉镇库木艾日克社区84岁的居民艾力·阿不都热依木说。
艾力·阿不都热依木自己也做过一件后悔事。二儿子年轻时,到山东烤羊肉串,与一个姑娘相恋,他极力阻止,叫回了儿子。从此后,二儿子干什么都没有劲头,耽误了事业。
“早知现在,我当初就不反对了。我的孙子在疆外城市上学,我跟他说,你们在哪里安家都一样。”艾力·阿不都热依木说。
克孜尔尕哈烽燧,不仅仅是一个风雅的传奇、一曲高迈的民谣,还见证着一个辉煌的时代,见证着一个个实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