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者丨“这辈子,我是离不开这片土地了”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7日 13:29:58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琳
5月19日,晨曦微露。奎屯市开干齐乡开干齐村的棉田里,蔡宁蹲在嫩绿的棉花苗前,轻柔地拨开叶片,专注地观察。“经历八级大风依然挺立,这个品种抗逆性不错。”他喃喃自语,随即掏出笔记录。他的手掌布满茧痕,皮肤被烈日晒成古铜色,让人很难将他与22年前那个西装革履进出写字楼的销售人员联系起来。
奎屯土生土长的蔡宁2003年毕业于一所建筑工程院校,随后入职江苏一家软件公司从事销售工作。2009年,他返乡后在一家棉花种业公司做销售,业绩斐然。
看到一望无际的棉田时,蔡宁敏锐地意识到,新疆蓬勃发展的棉花产业,急需既懂市场又接地气的专业人才。蔡宁也看到了棉农的痛点,如何买到优质种子、质优价廉的肥料?2012年他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降低销售目标,回村种棉花。
蔡宁先是拿父母兄弟的地试种,三年后又用积蓄承包土地种棉花,资金不足他就抵押房产贷款。无数个深夜,他在台灯下钻研《植物病理学》《精准灌溉技术》等书籍,桌上放着吃了一半的馕饼。他的试验田里,木牌上标注着从全国搜集来的棉种代号,他趴在棉株间数蚜虫,被村民戏称为“棉田里的啄木鸟”。开干齐村党支部全力支持他,提供优惠政策,协调专家教授种植技术。通过自学和请教,蔡宁结合本地条件筛选出优良品种,最高亩产达到530公斤。
回村种棉花后,蔡宁销售业绩连连攀升,成为公司棉种销售冠军。他的秘籍是:种子必须在自家试验田种植两年以上,确保性能稳定、产量最优才出售;他还经常到田间地头指导棉农,将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成为专家与农户之间的“翻译官”,深受棉农欢迎;他坚持“试种先行”原则,详细记录每个品种的生长数据、观察抗逆性,在亲自验证稳定增产后就推向市场。
蔡宁说:“棉花种植是个精细活,每个环节都要盯着。”他穿梭于各销售点的棉田之间,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墒情数据、施肥配比和气象变化,分析后发送管理建议给棉农。他还深入种棉大户田间,因地制宜进行指导。一名90后棉农至今记得蔡宁的“当头棒喝”。那年气温偏高,棉苗疯长,蔡宁严肃批评:“违背生长规律就是在毁地!现在徒长会直接影响后期开花结桃!”这番话让90后棉农红了脸,也让他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最终亩产达到500公斤。蔡宁敢说真话、真抓实干的作风,赢得乡亲们的信任,五年前被推选为开干齐乡人大代表。
2023年,蔡宁成立众禾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0户村民致富。合作社推行“五统一”模式:统一选种、采购、管理、采收、销售。精选的优质品种,既能享受国家补贴,又能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合作社仓库里,新型复合肥的团购价标签,见证着实惠;财务室的分红方案,显示成员户均年收入增长2300元。
从经验种植到数据驱动,曾经靠天吃饭的土地,因科技赋能正在变成数据流淌的试验场。在蔡宁经营的近千亩智慧棉田里,实时监测系统持续采集着土壤墒情、植株长势等动态数据,并依托大数据分析实现农情预警。去年,他通过惠农贷款购置了一台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采棉机,这台设备不仅能精准采摘,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田间管理,节省了大量成本。这片棉田不仅成为蔡宁试种棉花新品种的“试金石”,更是产学研融合的试验场。高校科研团队经常在此开展课题研究,20余名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数据也源于此。
随着短信提示音响起,蔡宁看了一下亮起的手机屏幕,一个科研团队将于近日前来考察优质棉花种植情况。站在长势喜人的棉田里,蔡宁目光坚定地说:“这辈子,我是离不开这片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