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模式探索引发的连锁反应——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推行“农田认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调查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7日 13:30:18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原创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索蓉芝
“走!周末种菜去。”近日,乌鲁木齐市不少市民向亲戚、朋友发出充满泥土气息的邀约。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田认领+”模式悄然兴起。只需支付数百元年费,便能在城市近郊认领一块菜地,既能满足一家人的日常蔬菜需求,又能体验从松土播种到采摘收获的全流程农耕乐趣。
5月18日,在古牧地镇的农田认领区,十余名农民和党员志愿者正在整理全托管认领区的幼苗。后期,在管理过程中,还将及时进行浇水、施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索蓉芝摄
“农田认领+”模式源于米东区委组织部对城乡资源配置的创新探索。这一创新打破传统农田经营单一模式,通过嫁接城市消费力与农村土地资源,激活农村经济造血能力,激发农民创新思维,成为乡村振兴的创新支点。
这样一种模式创新如何引起一连串反应?形成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破题:城乡融合催生“农田认领+”模式
与乌鲁木齐其他区县相比,米东区呈现出独特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这里既有林立的现代楼宇、繁华的商业街区,彰显着城市的蓬勃活力,又拥有广袤的田园、错落的村落,保留着浓郁的农耕气息。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当下,如何充分发挥城乡兼具的独特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壮大,成为米东区各级党组织破题攻坚的方向。借鉴国内其他省份的经验做法,米东区委组织部连续两年推介“农田认领+”模式。
5月21日,在长山子镇土窑子村的认领农田中,来自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客户在劳作。方海鑫摄
“农田认领+”模式刚提出时,农民们的反应普遍较为谨慎,“把地交给别人认领,能靠谱吗?”“万一收成不好,损失谁来承担?”有人担心与客户产生矛盾;还有人对新的管理模式心存顾虑,怕影响收入。
“既然村民有疑虑,我们决定用13.5亩村集体农田先试试。”三道坝镇天生沟村党支部书记胡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说,“压力也大,虽然征得全体村民的同意,但还是担心赔钱了怎么向大家伙儿交代。”
以往这些农田种植玉米,每亩年收益不足2000元,扣除人工成本后,13.5亩农田收入只剩一万多元。参与“农田认领+”模式后,乡镇介绍了部分客户,胡英和其他村干部也积极推荐,很快13.5亩农田被认领完。“我们在播种的季节就迎来了收获。”胡英说,通过城市居民全托管认领、定制化种植特色蔬菜,不仅让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2万元,更在田间管理等环节为村民们创造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这一成果让农民们眼前一亮,曾经持怀疑态度的农民纷纷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土地认领项目中来,积极配合村集体进行土地规划和种植管理。
去年,米东区将200余亩农田划分为自主管理型、半托管型和全托管型,由客户认领。既让村民提前锁定收益,又将土地升级为复合型场景,最终为10个村增收85万元。
“与去年相比,今年我们的工作更全面,服务也更精细。”米东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彭乾坤介绍,今年初,初步拟定了31个点位开展农田认领,之后安排党员干部实地考察,并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多次座谈,优选了23个点位开展“农田认领+”模式。
创新:“农田认领+”模式激发乡村活力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农田认领+”的倡议在米东区发起后,各乡镇村不断推陈出新,从单一的土地认领发展为多元业态融合,从各村探索演变为全域联动,形成了“一村一业、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古牧地镇皇渠沿村的35亩村集体农田,以806元/亩的价格,被退伍军人创办的企业认领,用于打造“战友之家就业创业研学基地”。目前,该基地正推进特色家庭农场建设。项目依托绿色生态种植,融入土炉子农家餐饮、特色蒙古包休闲空间,结合农耕文化研学实践,构建起集农事体验、特色餐饮、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田园发展模式,不仅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更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5月21日,在长山子镇土窑子村的认领农田里,一位市民正在写姓名牌。 方海鑫摄
长山子镇土窑子村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对接+农户参与”模式,推出种植补贴、机械作业支持等政策,并引入药企,构建“订单农业”链条。村民桑军在镇政府协调下流转60亩土地试种黄芪,企业免费提供播种机械,与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每公斤鲜黄芪收购价不低于6元,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亩均收入超3000元。”桑军算了一笔账,相比过去种玉米,年收入可增加12万元。
与此同时,土窑子村充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科学布局板蓝根、三七等8种市场紧俏的中草药种植。“依托中草药资源,我们将拓展研学业务,开发涵盖药材辨识、种植体验等内容的研学课程。”土窑子村党支部书记魏铁柱说。
铁厂沟镇曙光上村和文旅规划专业团队签署了整村运营合同,分阶段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网红小院”,每个院子各具特色。这些院子同样“可认领、可参与、可增收”,认领方式多样,包括长期认领、按天预订、全托管分红等。
……
“各村党组织主动对标市场需求,挖掘自身资源。大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土地租赁,而是积极在‘+’上做文章,通过产业叠加、业态融合、资源整合,将农田认领延伸至文旅、教育、康养等领域。”彭乾坤说,这种思维的转变,让土地、房屋等资源焕发新的生机,也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创新活力。
挑战:在探索中构建现代服务体系
5月17日,阳光洒在天生沟村的阡陌之间,乌鲁木齐市民马晓燕带着孩子在自家认领的菜地里度过充实的劳作时光。孩子蹲在嫩绿的菜苗旁,认真地学着除草、浇水,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劳作间隙,马晓燕得知附近坐落着毛泽民心系乾德展馆和新疆雷锋纪念馆。
“在田间种菜是身体的放松,在展馆里聆听先辈故事,则是精神的滋养。”马晓燕说,这种“红色教育+农耕体验”融合模式,受到不少家长的青睐。
“五一”假期,30余名萌娃化身小农夫,在自己认领的田里松土栽种,每块地标注相应观察任务,团队协作记录幼苗生长情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索蓉芝摄
“五一”假期,在“农田认领+”模式的基础上,各乡镇举办稻田插秧水秀节、风筝文化节、乡野寻味美食节等活动,推出了篝火晚会、稻田摸鱼、有机农产品认养等30多项踏春旅游项目,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五一”期间,米东区接待游客34.16万人次,同比增长9.80%,实现旅游消费2.19亿元,同比增长12.31%。
喜人数据的背后,也有新的问题出现。“参观完用餐时,发现可选择的农家乐很少。”马晓燕说。
同样,在皇渠沿村和睿泰希望的田野农田认领基地,负责人汪金贵为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推出了蔬果采摘、家禽认养等活动。可大量客户涌入后,卫生间、农家乐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影响着基地的接待能力。
针对暴露出的基础设施短板与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围绕基础设施、服务能力、管理机制、应急保障等方面,米东区再次创新探索,全力推动区域建设与服务水平提升。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米东区注重规划引领与细节完善。一方面,鼓励各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推进点位周边环境美化绿化工程,合理规划并建设劳动休息区、儿童娱乐区、干净就餐区和拓宽车辆停放区,全面完善配套设施。另一方面,针对公共卫生设施短板,协调周边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卫生间,统一设置导引标识,尤其在停车场、观景平台等客流密集区域,重点增设环保厕所,切实满足游客需求。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整合资源、优化服务,采用“改造补贴+技能培训”提升接待水平,推行预约分流模式。
“‘农田认领+’模式,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广袤田野间荡开层层创新涟漪。”彭乾坤说,这一模式激发了农民的创新思维,塑造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牵引着城市消费能力向乡村汇聚,推动着乡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