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新疆·航拍新发现丨老风口造林记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6日 15:53:1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热依达
“老风口风大,无人机能飞起来吗?”5月22日,“新疆农信・农商银行” 航拍新疆大型全媒体采风团从托里县城出发,沿G335向西北行进40公里,抵达托里县老风口风区时,心中仍满是疑虑。
当车门打开,众人眼前并非飞沙走石,而是由杨树、榆树、沙枣树组成的林带在微风中摇曳,枝叶沙沙作响。无人机升至百米高空,一幅壮阔画卷展开:南北纵贯28千米的防风林网如绿色长城蜿蜒,林带间耕地与灌溉水渠交错,昔日 “风吹石头跑”的荒滩已化作葱郁绿洲。
5月22日,俯瞰老风口生态区。金炜 摄
很难想象,这片绿洲曾是令人生畏的 “死亡风口”。老风口位于塔城地区托里、额敏两县之间,是G335连接塔城与准噶尔盆地的咽喉要道。特殊地形使其成为准噶尔盆地与塔城盆地间的 “狭管”——东西宽80余千米、南北仅20余千米的喇叭状峡谷,在西伯利亚寒流等气候影响下,加之 “狭管效应”,常年形成强劲偏东大风。
据气象资料统计,20世纪80、90年代,老风口每年八月至翌年四月,每月超15天出现偏东大风,冬季形成强大风雪流,最大风速34-40米/秒。风区年均≥8级大风有150余天,最多达153天,风速与移雪量堪称世界罕见。
“以前过老风口,家人总叮嘱要小心。”额敏县货车司机艾尼瓦尔・艾合买提回忆,“冬天一封路,哪儿都去不了。” 如今眼前的宁静景象,早已与记忆中的 “死亡风口” 判若两地。
这一切,始于25年前。
2000年,塔城地区启动老风口环境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一、二期工程治理面积4.83万亩,托里县承担1.6万亩核心区建设。
“治风之路太难了。” 托里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峰松说,戈壁全是硬地和碎石,干部群众用钢钎撬、十字镐刨挖坑;打井修渠浇灌树木。“我们创新‘深栽深埋’、‘秋季假植’等技术,搭配耐旱树种混交,苗木成活率从不足30%提升至85%以上。” 目前,老风口生态区累计种植苗木近2000万株,建成 “多带式小网格蜂窝状” 防风林网。
托里县气象数据显示:2010年,老风口瞬时极大风速39米/秒,大风日153天;2024年,瞬时极大风速33.3米/秒,大风日124天,降水量较治理前平均偏多20%,局部小气候显著改善。
“现在很少听说老风口封路了。” 王峰松自豪地说。
生态与社会效益显著后,经济效益随之而来。针对早期林木退化,托里县启动退化林改造,采伐退化林木后补植白蜡、沙棘、山桃等。“白蜡作景观树、沙棘果加工饮料,山桃核榨油,林下养珍珠鸡、种中草药。”王峰松指着5月初新种的文冠果树苗说,“今年新种的这些苗木品质更佳,经济价值更高。未来几年,我们会在保证整体生态架构稳定的基础上,将老化林木逐步改造。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从曾经“风魔肆虐”的“死亡风口”,到如今“绿海生金”的生态绿洲,老风口用25年时间织就了一张庞大的生态网,更在新时代探索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全新升级路径。
当采风团离开时,暮色中的防风林带仍在风中低语,这是大自然对坚持不懈治沙人的慷慨馈赠,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疆大地的生动实践与完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