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文明的力量丨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布茹玛汗:“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守护她”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4日 09:47:04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陈疆林

  2025年5月23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乌恰县吉根乡萨孜村护边员布茹玛汗·毛勒朵被评为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我做了一个护边员分内的事,国家却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荣誉,我感到光荣和幸福。”布茹玛汗说:“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有责任守护她,让更多人了解、热爱她。希望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了解边疆的故事。”

  布茹玛汗出生在乌恰县吉根乡,她的父亲是孤儿,自幼和兄妹靠放牧谋生。解放军多次给她家送来粮食,她的父亲从小就教育孩子们要感恩共产党、解放军。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这份感恩深深印刻在布茹玛汗心中。

  1961年,年仅19岁的布茹玛汗得知乌恰县吉根乡需要护边员时,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此开启了她长达60多年的护边生涯。

  巡边路上悬崖、乱石滩、沟壑密布,道路蜿蜒曲折、荆棘丛生,她骑的马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滚石、暗冰、塌方不断,但她从来没有放弃。

布茹玛汗·毛勒朵在巡边时刻下“中国石”。(资料图片,由乌恰县委宣传部提供)

  在冬古拉玛山口巡边时,布茹玛汗发现这里虽有边界线,但没有界碑。巡边归来,她心中冒出一个想法:“我要给石头都刻上‘中国’二字,像界碑一样放到边境线上,让它们和我一起为祖国守边。”

  从此,在石头上刻下“中国”,成了她巡边时必做的功课。大的石头就直接将“中国”二字刻在上面,小的石头怕被风吹走,刻好了再用其他石头固定。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布茹玛汗就地取材刻出了10万多块“中国石”,这些石头绵延在冬古拉玛山、阿拉脱力山、尾巴拉山等沿线425公里的边境线上。

  边界无小事,布茹玛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1986年7月的一天,她巡边到冬古拉玛山口时,敏感地发现她刻有“中国”的界标被移动了。她立即骑马6小时赶到吉根边防派出所报信。经过工作人员仔细勘查确认,界碑被人为移动了25厘米。最终,经过交涉,界碑又回到原来的位置。

  60多年来,布茹玛汗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边境线上为国戍边,行进的脚步累计长达8万多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走了两圈。

  布茹玛汗不仅是“活界碑”,更是边防战士的“冬古拉大妈”。

  冬古拉玛山口地形崎岖险峻,天气变化无常,每当巡逻官兵走到这里时,她总会提前为他们准备好干粮、奶茶。

  1999年,战士罗齐辉在雪地巡逻时被马掀翻,头撞到树干失去知觉,双脚冻得青紫。布茹玛汗心疼得红了眼圈,把罗齐辉的双脚揣在怀里。生活经验告诉她,若不及时将战士冻伤的双脚放进热羊血中浸泡,他的脚很有可能会保不住。把家里的羊宰了,热羊血端来后,她把罗齐辉的双脚放进去轻轻揉搓,之后又放入掏空内脏的羊肚里热敷,罗齐辉的双脚才渐渐恢复了血色和知觉。

  这些年,她救治过的冻伤、摔伤、被暴风雪困住的“兵儿子”多得数不清,她成了边防官兵共同的“母亲”。

  近年来,布茹玛汗・毛勒朵因为长年巡边,爬冰卧雪,双腿早已伤痕累累,走路离不开拐杖,无法再继续巡边。为了让一辈子吃苦受累的布茹玛汗大妈安享晚年,儿女们专门在乌恰县城购置了一套楼房想让她去养老,但任凭家人磨破嘴皮,大妈也舍不得离开她坚守了一辈子的土地。

  对于布茹玛汗而言,热爱祖国就是一种信仰。她说:“我的5个孩子都是在边境线上出生的,将来就是我死了,孩子们还要守下去,子子孙孙都要守下去。”

  在她的感召和影响下,吉根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护边员队伍,萨孜村的护边员队伍已经扩大到了216人。她的16位家人,也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走上这条伟大而光荣的巡边之路。她的孙子排依散・伊拉提成为乌恰县公安局一名民警,坚守在布茹玛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为祖国的边防安宁保驾护航。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戍边历史,看到边境地区发生的变化,布茹玛汗专门把家里的一间房子改造成了“戍边馆”。墙上挂满的照片记录着她半个多世纪的护边历程,一件件实物讲述着她默默守边的感人故事,一枚枚奖章、一本本荣誉证书展示着巡边护边的光荣和骄傲。

  如今,“戍边馆”经常有疆内外的参观者慕名而来,83岁的布茹玛汗也成了一名热心的“解说员”,讲述自己的故事,推介自己的家乡。

mmexport1747975206720

5月19日,布茹玛汗·毛勒朵将亲手刻制的“中国石”传递到旅游企业代表手上。高萌摄

  今年5月19日,在乌恰县西极景区,当布茹玛汗亲手将刻制的“中国石”递给克州畅游帕米尔文旅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正斌时,他激动地说:“接过这枚刻满戍边印记的‘中国石’,我们将把布茹玛汗大妈用生命守护国界的赤子之心,转化为景区建设的文化基因,把戍边文化、家国情怀融入文旅产品中,通过旅游体验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达吾提·图尔荪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