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城县桃花村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2日 09:37:40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荒坡变打卡地 智慧兴农亩收10万元
霍城县桃花村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业态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 通讯员 热合曼·哈木赛
走进霍城县大西沟镇桃花村的无土栽培草莓大棚,粉白色的花朵竞相绽放,红宝石般的果实缀满藤蔓。“以前种地看老天爷脸色,现在靠着扬州大学的好品种好技术,亩产能有2000公斤,亩均收入10万块哩!”5月15日,村民马德胜打理着草莓,言语间笑容比果儿还甜。
霍城县大西沟镇桃花村的无土栽培草莓大棚里,草莓长势喜人。丁国伟摄
这充满生机的草莓大棚是桃花村特色产业兴村富民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桃花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搭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体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动、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产业致富路。
如何奏响“产业兴旺富民曲?”两年前还在发愁的村党支部书记孙红军清楚地记得,2023年春天,江苏援伊·无锡(江阴)工作组带着扬州大学专家走进村委会时的场景,“专家说咱这儿昼夜温差大、光照足,是种草莓的‘风水宝地’。可当时大伙心里直打鼓,无土栽培?咱能行?”
为答好这一题,村党支部连夜成立党员攻坚小组,通过“党支部包片+党员包户”,走村入户发动村民利用产值不高的林果地和闲置地发展草莓种植,设立党员致富示范岗、开展党员志愿技术服务,让党员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村党支部争取“火种计划”及项目资金350万元,4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拔地而起。
经江苏援伊·无锡(江阴)工作组牵线搭桥,扬州大学伊犁乡村振兴研究院落地桃花村,扬州大学农学院专家扎进村里,手把手教村民配营养液、控温控湿。“党员王建军为盯温度传感器,在大棚打了两个月地铺。”孙红军指着如今用手机就能操控的智能温控系统说。
4月18日,霍城县大西沟镇第三届 “醉美人间四月天 国风桃花上巳节”开幕式现场。图/霍城县委宣传部提供
为破解技术瓶颈,村党支部借助“千名人才兴百村”“科技下乡”等项目,在种植大户中设立5个“专家小院”,同时与109名乡土人才建立帮带,探索“科研+教学+服务”联盟模式,不断深化以产育才、以才强产,开展技术培训覆盖超2000人次,培养出200余名既懂理论又善实操的“土专家、田秀才”。
“抖音刷到桃花村视频时,漫山遍野的桃花映着雪山,烟花在星空帐篷顶炸开,我立马订了票!”在今年开春桃花村上巳节活动现场,游客刘泽宇举着糖葫芦,站在缀满祈福牌的桃树下感叹,“白天摘草莓、晚上听民谣,雪山脚下看春花,这体验太穿越了!”
这番“穿越感”源自村党支部的“点金术”。依托福寿山景区辐射优势,村里将闲置荒坡改造成休闲度假场地,山腰种桃树、新梅,坡地铺草莓园,做起了林果采摘产业,引入文旅公司,以“村集体+合作社+公司+村民”模式在沟壑间搭起35座星空帐篷,推出“采摘文化节”“莓好时光·畅享红韵”等活动,打造火墙配花毯的哈萨克毡房、推窗即见花海的“桃源隐宿”等主题民宿56家,着力构建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据统计,去年旅游旺季桃花村接待游客达1.2万余人,周边60多户村民的土蜂蜜、野菌干成爆款伴手礼,户均增收逾2000元。民宿经营者阿依古丽算了一笔账:“8间房全年满房,加上烤包子、土蜂蜜订单,去年挣了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