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与皮影戏——跨越两千年的光与影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17日 22:57:04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
幕布后的灯光亮起,牛皮雕刻的人物在幕布上跳跃。李玮的双手操控着3根细竹签,手腕一抖,皮影人便挥起长枪,翻身腾跃。幕布前,观众屏息凝神,仿佛被带入另一个时空。
5月17日,在昌吉有戏盖碗茶皮影戏剧场,李玮演绎的《武松打虎》《西游记》等接连上演,包袱不断,赢得满堂喝彩。
这是剧场的日常一幕。李玮是这里的负责人,也是皮影戏的传承者。11年前,她第一次看到皮影戏时,就被这种古老的艺术吸引。“2000多年的东西,还能这么活灵活现。”
李玮在后台排练剧目。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摄
皮影戏被称为“最早的动画”,牛皮雕刻的人物在灯光映照下演绎故事。鼎盛时,它是万人空巷的娱乐。李玮记得,刚开始学皮影时,许多人问她:“为什么要学这个?”她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觉得有意思。”
学习的过程并不轻松。雕刻皮影是第一道难关。牛皮坚韧,刻刀稍偏就会划伤手指。李玮摊开手掌,虎口处还有几道细小的疤痕。
“第一刀下去,就知道能不能成。”她说。皮影的雕刻讲究力道和耐心,人物的眉眼、衣纹都要一刀刀刻出,稍有不慎,整张皮子就废了。
操纵皮影更难,竹签安装的位置差一点,动作就做不出来。李玮曾花几个月练习一个转身动作,“皮影没有NG,错了就是错了。”
去年,她决定开一家皮影剧场。家人帮她凑钱,亲戚支援材料,昌吉市文化旅游产业协会提供指导。剧场从无到有,最忙时,她和搭档一天演30多场,腰酸腿疼,但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他们也演得起劲。
为了让年轻人接受皮影,她尝试加入现代元素。传统剧目《武松打虎》里,她给武松设计了更夸张的打斗动作;有时还会用皮影演绎现代剧目。一次表演后,一个小男孩跑过来问:“姐姐,能教我耍一下吗?”李玮笑了,她知道,皮影的种子又播下了一颗。
挑战从未停止。有人觉得皮影是“老古董”,也有人把它和红白喜事联系在一起。李玮曾遇到观众中途离场,但她坚持一个原则:只要有人进门,就全力表演。“热情能感染人。”她说。
皮影戏的未来在哪里?李玮的答案很明确: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老艺人守住了它,我们要传下去,还要让它往前走。”她开发了皮影文创,让雕刻人物变成书签、挂饰;还想把皮影戏搬进社区、校园,让孩子们亲手触碰这门艺术。
李玮制作的皮影角色“石榴公主”。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闫啸天摄
夜深了,演出散场,观众离开,剧场灯光熄灭。李玮整理着皮影箱,牛皮人物叠在一起,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她说,皮影戏就像一场跨越千年的电影,“它不该无声无息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