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文旅为笔 书写伊犁山河长卷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09日 09:55:14    来源:伊犁融媒体中心

美丽的那拉提草原                                                       霍城薰衣草基地                                                     库尔德宁景区

  文/伊犁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志华

  当晨曦从伊犁河谷的草木间缓缓升起,巍峨的群山便在一缕天光中苏醒。这片被天山雪水滋养的土地,正以文旅为笔墨,在时空经纬里书写新的篇章。牧民转场的铃铛与城铁的轰鸣在草原上交响,乌孙古道的岩画凝视着无人机划过的弧线,毡房炊烟与精品民宿的灯火在星空下对话——新时代的文旅叙事,正在伊犁大地的肌理上重绘文明的年轮。那些深藏于河谷褶皱里的史诗,不再是被风化的遗迹,而是化作可触摸、可品读、可续写的山河长卷,等待人们以脚步丈量、用心灵解读。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产业模式,正迅速崛起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从“花开伊犁”的春日盛景到“跨境丝路”的国际视野,从“马上产品”的特色体验到“富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伊犁文旅产业的发展路径,不仅展现了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更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巩留县蝶湖夜景

伊宁县天鹅泉景区

  资源禀赋: 

  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馈赠

  伊犁之美,是大自然笔下的生态写意,更是丝路文明千年的诗意沉淀。这里既有四季轮转的自然秘境,又有多元文化交融的厚重史诗,堪称“山水与人文共舞、历史与现代共鸣”的文旅胜地。

  伊犁的四季,是天地挥毫泼墨的杰作。春日,野百合与天山红花在草原上织就斑斓锦缎,野杏花、野苹果花如云似雪,铺展百里花香;夏日,雪山之巅的银冠与苍翠林海相映成趣,一日之内可览四季奇观,晨穿薄雾、午踏碧草、暮披霞光、夜揽星河;秋日,层林尽染的天山山脉与金色草甸交叠,牧群转场的浩荡画卷写满丰收诗意;冬日,那拉提的粉雪秘境与昭苏玉湖的蓝冰奇境,在雾凇天鹅的翩跹中,演绎银装素裹的冰雪童话。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伊犁有着厚重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张骞凿空的驼铃声犹在耳畔,细君公主的和亲车辙深印古道,左宗棠收复疆土的铁血豪情与林则徐治水的智慧印记,共同铸就多元一体文化的恢宏篇章。惠远古城钟鼓楼的晨钟暮鼓、特克斯八卦城的易经密码、锡伯族万里戍边的家国情怀,与哈萨克族的马背长歌、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旋律交织,构建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

  踞守亚欧大陆桥黄金通道,伊犁以3个国家一类口岸为支点,架起“东联西出”的开放虹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如明珠闪耀,西北唯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此落地。立体交通网络更添动能——800公里高等级公路贯通全域,3座4C级机场织密28条“空中丝路”,“钢铁驼队”每日11趟次驰骋新亚欧大陆桥,使伊犁成为我国对接中亚、辐射欧洲的重要枢纽。

  历经多年精耕细作,伊犁文旅产业已铸就硬核实力:64个国家级文旅品牌与63个自治区级荣誉加冕,90家景区星罗棋布,10.9万户市场主体活力奔涌,20.7万张住宿床位构筑文旅产业基石,旅游直接带动10万人就业,印证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生动转化。

新源县吐尔根杏花沟

冬日冰雪畅滑

  顶层设计: 

  擘画全域旅游新版图

  伊犁文旅的破局蝶变,始于高维视野下的系统重构。州域旅游发展以“123N”,即1个伊犁·国际旅游谷大环线,2大走廊(天山世界遗产旅游走廊、伊犁河谷旅游走廊),3大集群(两伊两霍、山地草原、天马天山世遗)+N(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推进落实,进一步聚焦重点区域、重要品牌,强化示范引领、区域之城和廊道串联,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发展格局。

  伊犁以“全季+全时+全龄+全业+全域”理念打破传统旅游边界,开创四季无休的文旅新场景。冬季旅游突出冰雪经济四重奏——冰雪观光聚焦天鹅雾凇秘境与玉湖蓝冰奇观,冰雪运动助力滑雪度假区集群建设,冰雪民俗重现冰捕技艺,冰雪节庆创新天马踏雪狂欢季,构建起“冷资源”向“热经济”转化的完整链路。

  夜间经济则通过“蝶舞天山”光影秀、“八卦城之夜”沉浸式演艺等产品,将六星街、八卦城等历史街区焕新为国家级夜间消费地标,过夜游客占比大幅提升。同步培育低空飞行、康养旅居、工业研学等新业态,非遗骑射、草原音乐节、古道探险等30余种体验产品,形成覆盖全龄客群的“文旅体验矩阵”。

  在实施层面,伊犁构建起“1+10+X+N”产业体系,以《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为纲领,每年投入超4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景区提质、业态创新、品牌塑造工程。借势中哈免签政策,创新探索“跨境旅游合作区”先行示范模式,2024年霍尔果斯口岸出入境游客同比激增85%。同步实施“冬季旅游振兴计划”,通过消费补贴、包机专列奖励等“组合拳”,带动冬季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伊犁以“现象级传播+精准化触达”重塑文旅营销范式。线上打造“云端种草”矩阵,联动央视《正大综艺》呈现天山实景综艺秀,携手蒙曼教授《曼行国道》解码丝路文明,新华网《我为家乡上大分》话题播放量破亿次。线下实施“多城联动”精准营销,在北京、长三角等核心客源地举办主题推介会,创新推出“机票+景区”联票优惠体系。通过强力攻势,伊犁旅游网络搜索热度节节攀升,上榜“中国十大魅力打卡之城”。

  这套“战略引领—政策护航—业态创新—流量引爆”的四维驱动模式,正推动伊犁旅游不断跃升,为边疆地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板。

六星街文化惠民演出

  产业融合: 

  释放“旅游+”复合效应

  伊犁文旅的进阶之路,是一场以山河为纸、文化为墨的融合试验。当雪山草原遇见数字时代,当千年丝路碰撞新消费浪潮,“旅游+”的复合效应正将这片土地锻造成文旅融合的创新试验场。

  深挖“伊犁九城”的文脉资源,沙粒画再现边疆风情图卷,羊皮地图解码丝路古道密码,文创产品成为游客带得走的“伊犁记忆”。沉浸式歌舞剧《天山问渠》以水为魂演绎屯垦史诗,《解忧公主》用全息技术重现和亲壮举,《四季伊犁》借光影艺术铺展生态长卷,让文化遗产化作可感知、可互动的文旅IP。打造那·书院等68个新型文化空间,设立景区“阅读分享点”160个,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打造出“红色国门”霍尔果斯、“西陲名镇”惠远古城、“八卦名城”特克斯、“天马故乡”昭苏等文旅融合品牌,培育“天山世遗”“中国天马”等世界级旅游名片,形成“一城一魂”的文旅融合品牌矩阵,使历史叙事转化为流量入口。

  以“节庆经济”重构乡村价值——杏花季缔造河谷最美春天,薰衣草节营造紫色浪漫经济,天马文化节演绎速度与激情,全年20余个主题文旅活动形成“月月有爆点”的营销节奏。通过“伊犁礼物”文创大赛,树上干杏、薰衣草精油、马肉制品等土特产转化为高附加值旅游商品。民宿产业更成为现象级增长极,全州3450家民宿中1/3由“游客变创客”投资运营,晃晃村野奢民宿群、琼库什台木屋聚落、离街等IP,实现从“农家乐”到“精品宿”的产业跃迁。

  在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过程中,各族群众以土地、劳动、技术、产品等生产要素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拓展“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旅游富民新模式,培育农旅融合专业合作社69家,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33个,旅游业直接带动就业超10万人。

  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探索对外文化贸易新路径。中哈跨境自驾线路串联起霍尔果斯国门景区与阿拉木图音乐之城,“丝路购物游”通过免税政策激活边境消费,2024年经霍尔果斯出入境游客达136.8万人次,同比增长85%,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年接待游客759.3万人次,同比增长81%。创新“文旅+数字”模式,合作中心增设POS机240余部、外币兑换点6处。“旅游+跨境”架设起友谊的桥梁,让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深化,文化互鉴与民心相通成为最大公约数。

热闹的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创新探索:

  破界生长的“伊犁范式”

  面对文旅行业的共性困局,伊犁以创新为刃,劈开了一条边疆特色的破题之路。针对“半年闲”行业痛点,伊犁打出冰雪经济“组合拳”——雪地赛马唤醒沉睡的冬日草原,天鹅雾凇摄影大赛催生百万级流量话题,玉湖蓝冰秘境成网红打卡地,冬季旅游收入占比3年跃升至35%。同步点亮“夜经济版图”,六星街、八卦城跻身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随着对人文旅游的青睐,许多游客都会选择博物馆、特色场馆等作为了解在地文化的窗口。伊犁州按照“场馆变景区、资源下基层”的思路,拓展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空间,文化馆VR互动,石榴籽书屋成景观,博物馆休闲化,这些新型公共服务空间日渐发挥新效能,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等一批场馆创建为A级景区,蜜蜂博物馆、薰衣草博物馆等7个特色博物馆作为有益补充,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城市书房、民宿书屋、冰淇淋书吧等一批文化空间正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实现从“文化容器”到“流量入口”的质变。

  伊犁文旅市场日益受到社会资本青睐,25家高等级酒店项目同步建设,民营资本投资天山花海、解忧公主、玉湖等高等级景区,六星街由以前的城市街区街道,转变为拥有酒吧、餐饮、民宿、文创、非遗等各类市场主体近400家的旅游休闲街区,各类市场主体由景区集聚向全面落地转变的同时,政府主导文旅行为也由管理、开发、运营全部抓向服务配套转变,推动加油、如厕、停车、通信等要素保障转型。

  各类体育赛事正在成为旅游新载体,伊犁河马拉松吸引全国上万跑友参加,那拉提风筝滑雪、玉湖冰上帆船赛、全运会马上项目、伊宁县“村超”等专业性赛事,成为聚人气的顶流活动。宁萌音乐节、那拉提紫金音乐节、杏花电音节等大型音乐活动也逐步成为新的旅游吸睛点,从经典的《草原之夜》《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到近年大火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苹果香》,无数粉丝来伊犁寻访体验歌声中的民俗和故事。当体育激情碰撞艺术浪漫,伊犁正以“现象级活动矩阵”重塑文旅产业发展态势。这场始于边陲地区的破界试验,不仅破解了行业共性难题,更构建起“生态为本、文化为魂、创新为核”的可持续发展模型。

特克斯县国潮风街区,演员穿着各种民族服饰表演

昭苏草原

  未来展望: 

  从“网红”到“长红”的进阶之路

  在锚定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千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新阶段,伊犁正谋划更高远的蓝图:深入实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5年行动,着力构建“全域+全季+全时+全龄+全业”旅游格局,打造处处是景点、全域是景观、满眼是景色的旅游业态,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9000万人次,同比增长7%;游客消费810亿元,同比增长15%。

  2025年,重点推动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那拉提争创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喀拉峻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以重点景区扩容提质为牵引,加快滑雪旅游度假地、乡村旅游重点村、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基地、等级民宿、自驾营地等特色旅游品牌建设,形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矩阵。

  加快伊宁机场迁建、伊宁—阿克苏铁路、奎屯—独山子—库车高速公路、那拉提机场改扩建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伊犁州将投资53亿元,实施61个重点文旅项目,把伊犁河谷、天山世界自然遗产“两条走廊”串联成线。加快25座高等级酒店建设进度,力争年内投入使用13座,新增床位1万张以上,全面补齐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游客接待承载能力。

  积极打造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旅游三位一体的冰雪产业体系,开发冰雪观光游、冰雪民俗游、冰雪节庆游、冰雪运动游、雪地野骑、冰雪度假游等产品,探索冰雪消费券跨省、跨区联动机制,推出“西北冰雪旅游一卡通”,打造多元化冰雪消费场景;积极申办、举办国际国内冰雪赛事,常态化举办雪上马术表演、冰上帆船、雪地足球赛等群众性冰雪赛事,增强冰雪经济吸引力、培育产业新动能。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好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28家文物文博类景区。积极开展线上直播、线下推介及“跟着影视去旅行”“跟着综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游”等宣传系列活动,打响“天山河谷·美哉伊犁”全新品牌,践行“乙方思维”服务理念,以“同心护旅”行动守护每份旅途期待,使伊犁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从“西陲明珠”到“世界舞台”,伊犁文旅的崛起不仅是资源的胜利,更是理念的创新与民心的凝聚。这个边陲之地用实践证明:当文旅产业真正扎根土地、融入生活、服务人民,便能书写出跨越山河的壮丽诗篇。

责任编辑:热汗古丽·哈斯木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