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思考丨锚定两会新蓝图 激活“三农”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06日 15:41:58 来源:石榴云/今日新疆
昌吉回族自治州全面推动农业从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型转变,农村从单一生产型向三产融合型升级,农民从传统劳动者向现代经营者转型,让新质生产力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努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
● 昌吉回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李强华/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今年全国两会锚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昌吉回族自治州作为新疆的农业大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两会精神,以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以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全面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积极贡献“三农”力量。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昌吉州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指引,构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共促的粮食生产体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按照“稳面积、优结构、攻单产、强品质、提产能、增效益”思路,大力推广小麦宽窄行播种、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技术、棉花“宽早优”“矮密早”等栽培模式,打造55个粮棉“百千万”产能提升示范点,建立200个以上整建制粮棉产能提升示范村和示范乡(镇),辐射带动粮棉大面积均衡增产5%以上。健全粮食节约长效机制,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稳妥有序推动粮食增储,稳步实现储备粮入库、储存、销售、出库全环节实时监管。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和水肥一体化推广“双百万”工程建设,动态储备建设项目200万亩以上。启动“高标准农田质量建设年”活动,推行“行业部门+专业机构+受益群体”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制定建设管护办法等规章制度,强化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加快推广生物有机肥应用,提升耕地地力,确保耕地有机质只增不减。坚持“节水、蓄水、调水、增水”四维发力,做到地表水充分利用,水库水优化配置,地下水严控开采,洪水、中水合理利用,探索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全面提升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改善灌溉面积6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7。
科技驱动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昌吉州构建“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深入推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等院校合作,发挥院地、校地、龙头企业等科技平台作用,重点开展粮棉产能提升、品种改良等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围绕粮棉高产创建、加工番茄和酿酒葡萄提质增效,建设小麦、玉米、棉花、加工番茄、酿酒葡萄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棉花、玉米等新品种、新技术30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作用,服务粮食和食品加工、绿色畜牧产品和优质果蔬、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全面促进现代农业产、科、教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贯通。持续推进种业振兴,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打造西部种业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培育5个以上高产优质突破性新品种,建成4个自治区级品种试验站,推进8个制种示范村项目建设,推动1至2家种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种业市场,增强与中亚国家种业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奶牛、肉牛优质冻精和猪禽种苗供应能力,扩大昌吉畜禽种业影响力。加快国产先进农机装备替代和推广,落实用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发展智能农机、无人植保机,推动农业生产集约化、精准化,种植业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8%以上。争取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成立农机研究院落户昌吉,促进农机装备研发、生产、推广应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机装备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聚焦“强准东引擎”战略,探索利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优势,建立“能源+农业+生态”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引进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等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戈壁农业。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制度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能。昌吉州以“问题导向+顶层设计”双轮驱动,实施农村改革集成增效行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好两个整乡(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培育壮大以托管为主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0家以上,完成服务面积1000万亩次以上。扶优扶强543家州级以上示范社和334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改革试点。充分发挥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一区一校一中心”优势作用,重点建设智慧棉田高产攻关基地、智慧农业产教融合基地两个核心应用场景,鼓励各县市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智慧农业生产应用场景,促进信息技术和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从传统经验种植向智能决策精准作业的数字化转型。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实施高层次人才(工作室)、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养、农业经理人、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头雁项目,推进“土专家”“田秀才”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围绕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构建“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充分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等平台,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全产业链,推动30万吨面粉、生物制糖等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培育13条优势特色产业链。创新“农业+”业态模式,整合乡村民宿、观光采摘、休闲露营等资源,打造农文旅商深度融合的消费新场景,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吸引城市消费回流。通过“昌吉好礼”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培育入选自治区“品味新疆”好产品达到100个,依托电商直播基地拓展“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推动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质生产力的最终落脚点是共同富裕。昌吉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全面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00家,托管区每亩节本增效150元。“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累计分红1.65亿元,受益农民10.8万人。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造提升5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数字乡村建设实现5G全覆盖,电商服务站进村达90%,农村网络零售额突破30亿元。完善“新农人”培育体系,开展培训2万人次,扶持家庭农场4000家。实现村村通快递、通公交、通光纤。深化“三变”改革,新增集体经济强村50个,分红村达100个,受益农民突破15万人次。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年均增长超1500元,这正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生动实践。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昌吉州将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动农业从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型转变,农村从单一生产型向三产融合型升级,农民从传统劳动者向现代经营者转型,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努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