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工匠绝活丨陈其亮:且以匠心铸油魂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29日 23:43:13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司路路

  4月的风卷着黄沙掠过井架,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第五采油作业区的抽油机正不知疲倦地上下舞动,52岁的陈其亮蹲在井口旁,手指轻抚光杆上的盘根盒压盖,阳光照在他的工装上。这个在油田一线坚守了31年的老班长,用胡杨般的坚韧在大漠戈壁深处刻下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匠心坚守。

陈其亮查看油嘴捅针的孔道是否畅通。受访人供图

  1994年,21岁的陈其亮攥着报到通知站在采油二厂门口,眼前是望不到边的盐碱地,耳旁传来远处抽油机的“磕头”声,他不自觉地心里犯嘀咕。师傅带他参观井站时,他更是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油田的艰苦:“光杆卡子磨得手出血,盘根更换时原油喷得满身都是,冬天零下30摄氏度巡井,睫毛都能冻成冰碴子。”

  但让师傅们惊讶的是,这个新来的小伙子总爱蹲在井口琢磨。一次修井作业中,三名工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下盘根盒压盖,年轻的陈其亮盯着满地油污突然开口:“要是能做成两半的,一个人就能换吧?”老师傅笑着摇头:“这东西几十年都这么用,你能想出花来?”他没争辩,揣着废旧压盖回了宿舍,在台灯下画了十几张草图,用报废的材料试做模型,手指被电焊灼伤也没停过。几个月后,可拆分式压盖雏形诞生,更换时间从60分钟缩短到10分钟,成本降至原来的3%。

  2011年,新型盘根盒压盖拿到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当时陈其亮正在井场处理冻堵管线,证书被小心收进了沾满泥点的工具包。

  “这些发明都是用在采油作业和修井上的,主要目的是让油田省钱增油。”陈其亮说。

  翻开陈其亮的工作笔记,泛黄的纸页上画满了井站流程图。31年来,陈其亮常年以井为家,他绘制了1000多张井站工艺流程图,撰写了累计10万多字的工作笔记,百项成果、千条建议为企业增油上千吨、节约费用上亿元。

  修井作业的井架旁边,陈其亮常对着提下管柱的绞车出神。传统工艺“两提两下”需要24小时连续作业,油井每多占产一小时,就意味着巨大产量损失。2021年初,他裹着棉衣蹲在值班室,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冲洗工具草图。突然灵感一闪,他顾不上穿棉鞋就冲进风雪,在井架下比画着“一提一下”的动作,值班师傅以为他“魔怔了”,直到后来看到他和专家组讨论时,用泡面汤在桌上画出的“井下作业一体式冲洗工具”三维示意图,才明白了他的执着。

  这项成果让单井作业时间缩短14小时,年增油千吨。此后陈其亮还研制设计出光杆断落防喷器、套管放气装置、采油密封装置等几十套装置、小零部件、辅助工具。

工作的陈其亮。受访人供图

  “小陈,你这‘七亮’是不是把自己名字嵌进去了?”2019年班组命名仪式上,老领导的玩笑话让陈其亮红了脸。这个在井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汉子,说起管理也有股子细腻劲。他总结出“七亮工作法”,即党员亮身份、承诺亮内容、操作亮标准、岗位亮职责、行动亮实效、挖潜亮妙招、建家亮团结,使得班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系统,班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创效达千万元,消除隐患上百项,累计“五小”群众性创新成果百余项,先后获得克拉玛依市工人先锋号,新疆油田示范班组、先进集体等称号。“七亮管理法”也成为新疆油田叫得响、过得硬的班组品牌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实训课堂上,陈其亮握着学生的手调整管钳角度:“手腕要像端着盛满油的碗,稳当才能不吃力。”这个带出50多名技师的“金牌教练”,讲起课来总带着戈壁滩的粗犷。“当年我师傅用扳手敲我手背,现在我带徒弟,先让他们在井口盯8小时光杆摆动,盯到能数清每分钟摆动次数才算入门。”他说。

  采访结束时,陈其亮说要去巡井。他踩着碎石走向远处的井架,工装裤脚沾有碱霜,戈壁的风掀起他略显花白的鬓角,就像戈壁胡杨摇曳的树叶,它们连缀着的胡杨树,笔挺矗立,坚定不移地在漫天黄沙中扎根生长。

责任编辑:刘鹏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