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新疆

“我们不是杀手”——新疆野猪猎人的“生态智慧”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8日 16:00:44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捕队配备无人机和卫星项圈,高科技啊!”“猎犬围猎有点帅!”“为啥要猎这些野猪呢?”“普通人可以参与这项活动吗?”……打开@新疆骑马犬猎—黑子哥账号猎杀野猪的视频,评论区满是网友们激烈的讨论,字里行间交织着理性探讨与生态思考。

乌鲁木齐神木源景区内,朱进团队成员在观察猎犬状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对于账号主人朱进而言,在新疆捕猎野猪,或许在本地网友眼中是新鲜事,但对他而言,却早已驾轻就熟。2023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最新修订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野猪已不再列入,但捕猎野猪仍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在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部门的专业指导下开展科学、规范的种群管理措施。

  4月5日,乌鲁木齐市神木源景区内,朱进和团队成员正聚在狗舍旁,观察猎犬状态,为下一次狩猎任务做着准备。

  “野猪昼伏夜出,以各类草木为食,冬季食物匮乏时,它们会铤而走险,偷食农户的家畜饲草。”朱进解释。野猪的破坏力在夏秋季节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种群数量在疆内迅速扩张。

  根据国家林草局2024年1月发布的数据,我国野猪数量达200万头,在包括新疆在内的28个省区市分布,并在26个省份致害。野猪繁殖能力强、攻击力强,“仅五六头野猪连吃带踩,就能在不到一小时时间里,把一片2亩的成熟玉米地糟蹋殆尽。”朱进说。

朱进引导猎犬搜寻野猪踪迹。受访者供图

  “春耕期是野猪最活跃的时候,攻击性强,极难捕猎。”自2015年起,朱进的团队就与自治区畜牧科学院等单位合作,在乌鲁木齐南山、乌拉泊水库等地开展科学捕猎,每年约猎获120头野猪,用于非洲猪瘟等疫病监测工作。然而,这项工作远非想象中简单——猎捕野猪是一场团队精密协作的“战役”。

  5人捕猎小队分工明确:无人机侦察手高空锁定目标,猎犬安全员保障犬只安全,司机负责机动支援,驯犬师则指挥猎犬战术配合,真正的“主力部队”是训练有素的专业猎犬。

  “猎犬有着科学的分工协作体系,‘头犬’体型精瘦,嗅觉敏锐,率先发现野猪踪迹并吠叫预警;‘快帮犬’耐力出众,迅速包抄堵截,切断野猪退路;‘拖犬’力量强悍,撕咬控制野猪,为猎手创造绝杀机会。”负责操作无人机的王海龙说。每只猎犬均配备卫星定位项圈,行动数据实时回传,猎杀野猪相较于以往容易了些。

  “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周边捕猎野猪,我们还没使用无人机,全靠人和猎犬‘硬刚。”王海龙回忆,有一次,团队意外闯入野猪群的领地,反被40多头野猪围堵,猎犬被獠牙挑飞,队员被迫爬树避险,直到两小时后才脱困。如今,猎捕行动升级,无人机高空巡航,实时锁定野猪动向,团队再也不用“盲人摸象”,科技让狩猎活动的危险越来越小,猎捕策略也从“消灭”转向“调控”,更有益于生态。

  在乌鲁木齐市周边,野猪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我们不是杀手。无差别捕杀会破坏生态,既消耗人力,也不能解决野猪泛滥的问题。”朱进说。他和团队成员发现,猎犬驱离“领头猪”,会留下气味,起到震慑作用,野猪群体至少一年内都不会再犯。这种基于动物行为学的调控方式,与《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中“优先采用非致命性防控手段”的要求不谋而合。

朱进与团队成员在夜间搜寻野猪踪迹。视频截图

  今年,朱进团队在新疆乌什县、阜康市等地通过政府公开招标方式,开展科学化野猪捕猎工作。“每捕猎一头野猪,政府会给予2400元左右的补贴。”朱进介绍,“补贴能覆盖部分成本支出,虽然猎犬伤亡、设备损耗和人力投入让我们不时捉襟见肘,但农牧民不再受野猪侵扰,田地农作物得以保全,我们觉得这份付出很值得。”

  同时,朱进团队也在探索更具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他们在标准化管理的野猪繁育基地内,由专业狩猎指导员全程陪同,为游客提供安全规范的狩猎体验服务。这种“以猎养护”的模式,既缓解财政压力,又通过体验式教育普及生态保护理念。“我们希望有更多专业猎捕团体参与其中,做到群策群力。最终目标不是消灭野猪,而是找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平衡点。”朱进说。

责任编辑:热汗古丽·哈斯木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