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库车“火出圈”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4日 17:24:22    来源:苹果红了/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号外号外

5月24日

人民日报特别报道整版刊发

《丝路古城谱新韵》

《打造“库车样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矿业资源绿色开发》

《古老非遗焕发光彩》

聚焦库车市

以能源“硬核”

农业“智慧”

民生“温度”

文旅“活力”

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稿件全文如下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积极推进文化润疆工程

丝路古城谱新韵

本报记者  杨明方  阿尔达克

《人民日报》

2025年05月24日 第 07 版)

演员在表演萨玛瓦尔舞。库车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初夏的天山南麓,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清晨,龟兹小巷的茶馆里飘出玫瑰花茶的清香。茶馆经营者阿布都卡德·买木提明轻拨都塔尔琴弦,静候顾客。放下茶碗,走出小巷,人们来到龟兹乐舞数字体验中心,沉浸式感受龟兹壁画的魅力。夜幕降临,库车大馕城的穹顶亮起繁星般的光点,演出中的驼铃声与夜市摊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这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库车古称“龟兹”,是我国唐代的安西都护府长期所在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库车是龟兹文化的发祥地,龟兹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库车市以文旅融合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在促进民族交流交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交出亮眼答卷,让龟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为边疆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保护历史遗迹,古城焕发新生机

  漫步库车老城区,古朴的街巷、传统的建筑错落有致,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千年历史。在新疆,库车市是延续时间最长、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露天博物馆之称。

  2012年,国务院将库车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始终将保护利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让古建筑重焕光彩,2023年,库车启动“拯救老屋行动”,由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对库车老城区的古民居进行全面普查,并邀请国内知名文物保护专家对本地工匠进行培训,提升技能、传承技艺,推进古民居修缮保护工作。

  “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按照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缮,最大程度保留老屋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介绍。在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生活功能的延续性基础上,当地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改善了人居环境。库车市热斯坦街道党工委书记鲍国海介绍,当地在改造过程中着力挖掘文化元素,曾经破旧的小巷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也为当地居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面粉厂旧址的改造是库车市盘活城市存量资源的范例。2023年,完成一期改造的面粉厂旧址变身“龟兹数字创忆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字展示馆、龟兹书屋、游客接待中心等在此落户。去年3月,《库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3—2035)》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库车将在名城保护、民生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这座古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如今,漫步在修缮一新的库车老城区,不仅能感受到千年龟兹的历史韵味,更能体会文化润疆工程带来的深刻变化。当地居民买买提·依米提说:“现在房屋修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孩子了解了库车的悠久历史文化。”

  传承非遗技艺,传统文化沁人心

  走进库车市热斯坦街道的龟兹非遗工坊,五彩斑斓的艾德莱斯绸随风轻摆,匠人手中的铜器发出清脆声响。热斯坦街道办事处主任吐尔逊阿依·阿布力克木介绍,工坊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

  库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9个,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5项。为了让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库车市做了大量工作。在库车市文化馆,各类非遗培训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今年2月,比西巴格乡其乃巴格村活动中心举行了一场库车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培训成果汇报演出,农民画、萨玛瓦尔舞、十二木卡姆、库车民歌等非遗项目精彩呈现。库车市文化馆深入乡村,让传统技艺及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

  库车市通过发放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展演等方式,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同时,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一代。“我们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文化传承队伍,让古老非遗焕发光彩。”库车市文化馆馆长罗志娟说。以萨玛瓦尔舞为例,这一非遗项目于2007年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取材于萨玛瓦尔舞的援疆项目《爷爷的萨玛瓦尔》获得金奖,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一非遗项目的魅力。

  此外,库车市还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了解非遗,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旅融合,文化润疆结硕果

  库车市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特色文旅品牌。

  2023年10月21日,浙江文旅援疆“双珠”计划启动。该计划由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新疆阿克苏地委共同主办,从2023年至2026年,聚焦打造托木尔世界自然遗产和龟兹世界文化遗产两条明珠带,通过实施规划引旅、强基兴旅、业态育旅、文化塑旅、人才强旅、品牌助旅六大行动,实现“串珠成链、串链成带、串带成环”,全力打响“丝路古龟兹·神奇阿克苏”主品牌,打造兼具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的丝路文化旅游带。

  在“双珠”计划引领下,宁波市援疆指挥部邀请专业团队对库车文旅运营精心策划,以微改造方式打造了1.2公里长的龟兹小巷。这里保留着古城原始风貌,巧妙融入龟兹文化元素,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在独库公路南段,由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全额投资的浙江文旅援疆“双珠”计划重点项目——独库(康村)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进入冲刺阶段,计划今年5月底正式投入运营。该项目位于库车市阿格乡康村,坐落在被誉为“中国最美自驾公路”之一的独库公路旁。作为集旅游咨询、休憩打卡、饮食住宿、房车补给、文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这里不仅能为来往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宁波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库车市委副书记杨勇介绍,浙江援疆支持受援地“走出去”“引进来”,先后赴多地开展宣传推介和文旅招商,开通援疆包机、专列“引客入阿”,2023年以来累计引客370多万人次,助力受援地接待游客1794万多人次,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打造“库车样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胡仁巴  本报通讯员  吕 娜

《人民日报》

(2025年05月24日 第 07 版)

△库车市甬库同心村智慧农业植物工厂育苗室内,工作人员在仔细观察幼苗。王红丽摄

△库车市甬库同心村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技术员带领游客参观。王红丽摄

△库车市甬库振兴村景观。胡仁杰

  一大早,阳光唤醒了新疆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甬库同心村,艾力·克力木的电动车在村道上留下浅浅的轨迹。这个身着浅蓝工装的汉子,如今有个新身份——甬库同心村智慧农业植物工厂的技术员。“我现在可是‘科技农人’!”他笑着拍了拍工牌,“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草莓的生长数据!”

  在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内,立体栽培架上,草莓鲜红欲滴,绿叶蔬菜长势喜人。无土栽培技术让作物“摆脱”季节限制,实现全年生产。艾力·克力木和25名村民在此从事育苗、数据记录等工作,年增收超4万元。“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吃饭!”他感慨。

  智慧农业植物工厂建起来,昔日偏远的村庄变身3A级旅游景区,传统农民转型成为“科技农人”……该项目是南疆首个共富工坊,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约60万元,也是库车市智慧农业的试点样板。

  来到库车市乌恰镇的甬库振兴村,站在高处远眺,湖面碧波荡漾,成群的野鸭在桥下嬉戏,一间间民宿鳞次栉比。谁能想到,3年前,这里还是荒滩。

  库车市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深入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乌恰镇乌恰一村这个曾经与戈壁荒漠为邻的小村庄,变成了“世外桃源”甬库振兴村。

  夏日傍晚,甬库振兴村文化广场上响起欢快的麦西来甫乐曲,大家一起跳舞,释放劳作一天的疲惫。“大家享受快乐时光,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能卖手工馕和刺绣,日子越来越热闹。”甬库振兴村村民热孜完古丽·艾拜说。

  甬库振兴村常态化组织辖区群众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人们生活。

  从智慧农业的“绿科技”,到爱护环境的“绿生态”,再到文化润疆的“绿纽带”,“库车样板”诠释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多元路径。

用绿电制取氢气

推进矿业资源绿色开发

韩立群  孟亚娟  陆雪婷

《人民日报》

(2025年05月24日 第 07 版)

  走进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新疆库车市,广袤的戈壁滩上,一排排光伏板犹如起伏的海面,源源不断将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20公里外的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绿氢工厂,就是用这些绿电制取氢气。

  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由中石化新星新疆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于2023年6月30日顺利产氢,截至今年5月20日,已安全平稳运行超690天。该项目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电制氢,生产的绿氢全部就近供应给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替代炼油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天然气制氢,实现炼油产品绿色化。

  “绿氢是指通过光伏等方式进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再利用电解水制取的氢气,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所以称之为‘绿色氢气’。”中石化新星新疆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毛炎云介绍,“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所使用的重大设备及主要材料实现国产化,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我们积极推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开展氢能交通场景全产业链推进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尝试将一部分运煤重卡换成氢能汽车,拓展氢气在工业、民用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化工产业在库车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库车经济发展动能,库车市引入鄞州银行,成立库车国民村镇银行,为库车小微企业及农牧民生产生活提供金融服务,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293户、11.8亿元,涉农贷款8437户、49.3亿元。促成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石化开发区与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合作,促进库车开发区在园区规划、产业发展、园区管理等方面提升。

  库车市依托丰富的能源矿产、便捷的交通区位、人文旅游等资源,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当好“店小二”,助力园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闲置粮仓变身非遗工坊

古老非遗焕发光彩

李亚楠  张 路

《人民日报》

(2025年05月24日 第 07 版)

  一大早,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卡地·尼亚孜就赶往新疆库车市热斯坦街道的龟兹非遗工坊,精心筹备面向中小学生的“非遗必修课”,“非遗工坊开设研学课程,我会教学生们制作铜器。以前担心这门手艺失传,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我感到非常欣慰。”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库车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库车民歌、库车萨玛瓦尔舞等。2024年,库车市将一座闲置已久的旧粮仓改造为龟兹非遗工坊,以更好地传承和创新非遗技艺。

  龟兹非遗工坊设有制作区、体验区、实物展示区、数字化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域,涵盖25个非遗种类,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非遗制作,欣赏精美展览,购买文创产品。

  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库车土陶、葫芦绘画、龟兹壁画及打馕制作等功能区经常排起长队。土陶体验区,小朋友们揉土、拉坯、制坯,制作维吾尔族传统土陶;维吾尔族传统刺绣区,上海游客在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一针一线认真学习……

  自2025年春节正式运营以来,龟兹非遗工坊日均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日均销售额约1.6万元,非遗工坊逐渐成为库车的文化新名片。

  龟兹非遗工坊还组织了不同主题的培训。今年2月,库车市各乡镇的绘画爱好者齐聚一堂,以烙铁为笔、木板为纸,共同体验“火针刺绣”的独特魅力。

  右手紧握炙热的电烙铁,左手扶着木板,学员们按照打好的草图进行绘画创作——这是烙画,古称“火笔画”,通过控温技巧在竹木、宣纸、葫芦等材质上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经过一周培训,第一次接触这一非遗技艺的学员艾力夏提·依米提完成了4幅作品,内容包含老城景色、非遗文化等,“我以前学过绘画,这次培训让我掌握了新技巧。”艾力夏提说。

  “龟兹非遗工坊激发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完善非遗项目的展示体系,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库车市热斯坦街道党工委书记鲍国海说,非遗工坊将不断探索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守护文化瑰宝。

  相关报道:

  《丝路古城谱新韵》

  《打造“库车样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矿业资源绿色开发》

  《古老非遗焕发光彩》

责任编辑:夏莉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