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丝路长河中的龟兹密码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4日 12:07:22    来源:阿克苏日报

库车,是独库公路的终点,也是反穿独库公路的起点。

库车市东湖公园美景如画。

龟兹小巷是库车老城区新晋网红打卡地。

  公元7世纪,唐代僧人玄奘穿越茫茫大漠,来到天山南麓一座富饶的绿洲城市——龟兹,并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记下了龟兹“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等内容。

  今天的库车即古时的龟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这里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中西文化在此交融,成为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发祥地。龟兹是西域36个城邦之一。东汉末年,“西域都护府”曾迁入延城(即今龟兹故城);唐代在龟兹伊罗卢城设立“安西大都护府”,领辖西域22个都护府及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驻军。五代至宋称龟兹回鹘;元明时期改称亦力巴力;清朝时期定名库车,设库车办事大臣。这里是古代中央政府统辖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商贸中心。

  库车既沉淀着古老的文明基因,又涌动着新鲜的时代潮汐。在这里,每一块烽燧的夯土都是大一统的印记,每一曲乐舞都是文化交流互鉴的见证。龟兹的故事,正是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缩影。

  汉唐气象:

  丝路上的中华印记

  库车似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流淌千年的库车河穿城而过。库车至今仍保留着以历史城区为核心,烽燧、佛寺、石窟等环绕的历史城市体系。2012年,库车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穿越千年的丝路之风,吹拂着这片充满历史的古城,诉说着悠久的故事。

  从库车市出发,向西北走12公里,远远便可看到一个黄土夯筑的高台高高耸起,夕阳为它披上一层金辉,傲视着苍茫大地。

  在熙攘的游客中,导游的讲解声传入耳畔,“烽燧即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我们面前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建于汉宣帝年间,高约13米,是古丝绸之路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担任讲解工作的是库车市龟兹博物馆馆长马丽丽。马丽丽对家乡有着非同寻常的热爱,讲起烽燧的前世今生、精彩与遗憾,她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里处在阳关以西通往龟兹、疏勒和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上。解忧公主远嫁乌孙,就是经过盐水沟关隘抵达伊犁河谷。班超的战旗曾经插上关隘的垛口,鸠摩罗什、玄奘的脚步也曾在这里停留。”

  在与克孜尔尕哈烽燧相距约30公里的地方,有一片佛教建筑群遗址静静地伫立在库车河两岸,四周只有风的声音。眼前虽已是断壁残垣,但仍可想见当年盛景。苏巴什佛寺遗址始建于魏晋、鼎盛于隋唐,是新疆境内保留至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遗址。这里曾出土过丝绸和毛织品残片、东汉至唐的中原铜钱、龟兹等地方政权钱币、波斯银币、琉璃器物以及汉文、龟兹文等多种文字的题记和文书,是古龟兹地区长期作为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实证。

  1903年,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了一件7世纪木制舍利盒,在舍利盒身彩绘上,竟然画着一个“乐舞团队”。人们手舞足蹈,服饰各异,手持不同乐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6名舞者和两名持棍舞者脸上都戴着面具。专家认定,这正是古代龟兹地区著名的歌舞戏“苏幕遮”。龟兹素有“西域乐都”的美名,其中“苏幕遮”就是龟兹地区音乐舞蹈形式的集大成者。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的舍利盒彩绘让人们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窥见“苏幕遮”的真实画面。隋唐时期,以龟兹乐舞为代表的西域乐舞大量进入中原。到了唐玄宗时期,“苏幕遮”已然由戏曲歌舞发展成为教坊曲名。

  在渭干河东岸的山麓和断崖上,有一座大型石窟群,名为库木吐喇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是龟兹地区由汉僧主持开凿的一处著名的石窟寺,其风格、形式、内容多样,且延续的时间长,保存了大量的汉文题记以及具有浓厚汉风的壁画。龟兹研究院副院长苗利辉介绍:“佛教东渐,龟兹成为了西域佛教的中心,开窟建寺盛极一时。它所形成的石窟艺术模式影响了西域和中原佛教石窟艺术的发展。”

  回望千年,这里舞乐欢腾、灿烂辉煌;再看今朝,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丝路盛况再现,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在库车市繁华的友谊路,坐落着新疆首个地下遗址博物馆——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该馆利用全域影像、数字重建等技术,对龟兹片区的9大石窟、86个洞窟、107幅壁画以及32件流散海外的文物做展示解读。走进博物馆内,VR体验、交互式屏幕等多种数字化手段,将墓葬遗址还原为生动的历史场景,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数字飞天壁画前,久久端详,“我去过很多博物馆,但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给我的感受与以往不同,它的科技感很强,让我好像回到了千年前。”

  从克孜尔尕哈烽燧的狼烟到苏巴什佛寺的梵呗,从龟兹石窟的壁画到友谊路的砖室墓,库车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这里曾是汉唐盛世经略西域的支点,如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变的是丝路上的交通工具,不变的是它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见证者的角色。

  交流互鉴:

  绿洲里的交融史诗

  不同于城外的风霜,城内的库车老城依旧保存着“汉唐故城”和“明清老城”相叠加的双城格局。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轻洒在斑驳的龟兹古城墙上,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时光的故事……

  不远处的热斯坦老街上,维吾尔族老人将发酵好的面团贴入馕坑,烤馕的香气逐渐在巷子里弥漫。每日清晨,热斯坦街在浓浓的馕香味与商贩的叫卖声中渐渐苏醒。漫步在约一公里的老街上,色彩斑斓的门庭、蓝色廊柱、华丽的廊顶、缤纷花草,犹如五彩的童话世界。形形色色的人们行走在这条街上,赶集的妇女、嬉戏玩耍的儿童、馕坑边忙碌的打馕人……好似穿越到了古色古香的画中。

  老街尽头的铜器铺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库车手工铜器第六代传承人卡迪尔·尼亚孜正在錾刻一件铜器茶具。手工铜器是库车市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已经传承了近两千年。自张骞“凿空”西域之后,中原冶炼技术传入西域,凭借资源优势,龟兹的铜、铁产量和质量均达到西域各城邦之首。如今,手工铜器制作已成为库车的文化符号,吸引了不少游客。卡迪尔的客户既有收藏古董的北京教授,也有订购婚庆用品的哈萨克族牧民。

  漫步到新城与老城交界处时就看见了库车大馕城。库车大馕城是一处以馕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游览景区,集制作体验、生产销售和民俗风情游览于一体。在大馕城馕坑景观附近,库车大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热西提·依米提化身“网络达人”,正在通过抖音直播向全国网友推介:“库车大馕,又大又薄、又香又脆,吃了还想吃。”

  馕是新疆的传统食物,也是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之一。早在汉代就是丝路商队的“能量棒”。唐代《酉阳杂俎》记载:“龟兹馕大如车轮,久贮不坏。”库车大馕直径约6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以“大、薄、脆”而闻名,被誉为“馕中之王”。如今,直径60厘米的库车大馕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入夜时分,龟兹小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更显多元共生。龟兹小巷是库车老城区晚清和民国初期街巷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区之一,也是新晋网红打卡地。各种民俗展演活动在这里轮番上演,舞龙队与麦西来甫舞团同台竞技,热瓦普琴声与马头琴声交织奏响,身着盛装的人们载歌载舞。古老的“苏幕遮”歌舞压轴登场,游客戴着仿制面具与古丽们共跳改编版假面舞,古今辉映引得满堂喝彩。一名山东游客说:“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时尚感,而且大馕、烤肉、烤包子非常好吃,很值得一来。”

  从馕坑到织机,从佛经到短视频,库车就像一块文明的调色板——汉唐底色上,各民族的色彩层层晕染却不失和谐。这里没有“你”和“我”的界限,只有“我们”共同书写的鲜活史诗。

  石榴花开:

  新时代的团结诗篇

  鸟瞰库车市,一泓碧水穿城而过,老城与新城隔河相望。老城仿佛一块上古卷轴,凝聚了龟兹的历史文化;新城充满活力与朝气,见证了库车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上的“龟兹古渡”,如今建成了一座跨河大桥,名为“团结新桥”。大桥两侧镶嵌着东湖、南湖“两颗珍珠”,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在风景如画的东湖湖畔有一座蔚为壮观的塔,名叫“鸠摩罗什塔”。和煦的春光下,一群小学生正在塔下齐声背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群孩童来自林基路小学。走进林基路小学,处处都能看到有关红色故事的画面,人人都能讲出革命英烈林基路的故事。

  林基路小学创建于1939年,目前共有师生200余人,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布合力且木是林基路小学的数学老师,她曾在林基路小学读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林基路小学任教。布合力且木用流利的普通话说道:“这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是我的母校,毕业后我又回到了母校。我要把林基路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将爱国主义情怀根植在各族学生心中,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新天地社区是库车市最大的小区,流动人口多,个体商铺多。在新天地社区,每天都能看到一群穿着红马甲巡逻的小分队,他们是由社区干部、警务室民警和居民志愿者组成的“蓝盾义警”巡逻队。“蓝盾义警”巡逻队成立后,队员发挥各自特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百余起,小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蓝盾义警”阿布来提·阿布拉说:“邻居之间有纠纷,我们就去调解;发现有私拉电线、车辆停在消防通道的立即让整改。现在,我们社区邻居之间团结友爱,治安情况很好。”

  在齐满镇甬库团结村的一座温室大棚里,瓜藤上结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绿色甜瓜。“甬甜5号”是宁波市农科院培育出的一个甜瓜品种,有新疆哈密瓜、日本洋香瓜和欧洲甜瓜三种“血统”,既有香瓜的脆爽,又有哈密瓜的香甜。大棚里,宁波援疆干部正手把手教维吾尔族青年操作:“这种甜瓜果型小、耐干旱,抗病性强,很适合在新疆种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寄托了宁波人民深情的“甬甜5号”被库车人亲切地称为“团结瓜”,拓宽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致富路。

  鸟瞰库车市塔里木镇,大片胡杨林海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延伸。对于八成面积被沙漠覆盖的库车而言,胡杨林便是荒漠与绿洲间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塔里木镇胡杨林保护区,由各族群众组成的“生态护卫队”正巡护这片世界最大的原生态胡杨林。虽然林中小路崎岖难行,有时会被树枝划伤、有时会被蚊虫叮咬,但是“护卫队”队员从来不怕艰苦,每天常态化的巡防至少30公里。他们中既有“80后”“90后”也有“00后”,怀揣着共同的信念,在茫茫林海中巡防,共同守护着这片胡杨林。

  从校园到社区,从田间到胡杨林,库车的民族团结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每天都在生长的活态画卷。在这片热土上,各族儿女正用真心真情,共同撰写着新时代的团结诗篇。

  丝路新颜:

  库车的现代化答卷

  独库公路,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天山山脉之间,连接着南北疆的广袤大地。库车,是大名鼎鼎独库公路的终点,也是反穿独库公路的起点。

  在热斯坦街道林基路街与天山西路的交汇处,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爱好者和游客齐聚在这里,房车、越野车、摩托车已集结完毕。这里即将举行独库公路发车仪式,各地游客整装待发,准备开启“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库公路奇幻之旅。

  独库公路在库车境内的长度为280公里,串联了库车及周边地区的天山神秘大峡谷、大小龙池、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多个核心景区。独库公路库车段是一条穿越时空的景观大道:冬季,雪山与冰瀑构成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夏季,大小龙池碧水映天,湖畔野花如繁星点缀;春秋时节,山峦层林尽染,与石窟壁画中的农耕图遥相呼应。这条公路不仅连接新疆南北,更串联起荒漠、雪山、草原和峡谷,成为动态的自然博物馆。

  从库车市驱车60公里,走过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阿格乡康村,十字路口“独库第一村”的提示路牌格外醒目。进入村里,每家每户门前五彩缤纷的花儿摇曳舞动,热情的村民跳起欢快的舞蹈迎接八方来客。村民阿曼古丽·艾力在康村开了家民宿。她正忙着打扫卫生,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做好准备。阿曼古丽·艾力说:“我们家以前靠种植为生,这两年开了一间民宿,吃上了旅游饭,家庭收入有了明显改观。”

  近年来,独库公路作为中国最美公路之一,前来自驾游的游客络绎不绝。独库公路每年开通时间为6月至10月。2024年国庆假期期间,通过独库公路来往总车辆达99389辆次,库车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2.56万人次,同比增长26.97%;实现旅游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27.05%。

  途至库车以北66公里处的红山石林,火车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一辆满载煤炭的绿皮火车“割裂”雅丹地貌呼啸而来,给人一种穿越古今之感。

  古有丝绸之路驼铃声声,今有独库公路车轮滚滚。库车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成为塔里木石油、天然气开发的主战场,国家“西气东输”的主气源地,是新疆五大煤电、煤焦化、煤化工基地之一。境内国道314线、217线在此交汇,南疆铁路横穿市域,民航直达乌鲁木齐、成都、西安、郑州等地,构成了航空、铁路、公路互相交织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便捷的交通,为库车这颗丝路明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制氢设备正稳定运行,工人们穿梭忙碌着。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规模化利用光伏发电直接制氢的项目,具有资源丰富、绿色低碳、规模应用、技术突破四大优势,是贯通风光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输运、绿氢炼化等绿氢生产利用全流程的典型示范项目。

  绿氢生产的每个环节都是智能化操控,员工在中控室电脑屏幕前值守,对厂房内外的设备运行情况了如指掌。中石化新星新疆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绿氢厂运行3班副班长栗克增说:“我们实行24小时监测,每两小时到现场巡检一次,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2024年,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氢项目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公布的第四批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名单。

  当烽燧与光伏板共沐朝阳,当汽车与铁路并驾齐驱,库车给出的现代化答卷,既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 

  库车的故事,是一部镌刻在岩石与风沙中的史诗:饱经风霜的历史古迹承载着中华文脉,老街古巷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新城展示着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惠及各民族群众的现实。库车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从古至今都印证着一个命题: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的库车,既是古老文明的守护者,也是现代发展的开拓者。光伏矩阵与烽燧共沐晨光,艾德莱斯绸与5G技术交织出新篇。当维吾尔族老人用智能手机直播打馕技艺,当哈萨克族牧民的民宿迎来天南海北的游客,当多民族孩子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这些生动的画面,正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温暖的诠释。

  站在天山脚下回望,龟兹留给世界的启示清晰而深刻:中华文明如塔里木河般兼收并蓄,在交融中生生不息;民族团结似胡杨林般根脉相连,在守望中枝繁叶茂。从汉唐的西域重镇到清代的南疆要地,再到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枢纽,库车始终以如椽之笔,在历史长卷上书写着“多元一体”的壮美篇章。 据《民族画报》

责任编辑:达吾提·图尔荪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