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王蒙与玛依努尔的温情重逢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4日 12:08:38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路 杨硕

  “王蒙阿卡(维吾尔语意为‘哥哥’),55 年了……”

  “玛依努尔,玛依努尔,欧克夏西(维吾尔语意为‘跟以前一样’)……”

  5月21日,作家王蒙与老友玛依努尔·卡尤木在重逢瞬间深情相拥。跨越半世纪的思念与牵挂,在这一刻化作夺眶的热泪、紧扣的掌心与穿透时光的拥抱。那些颤抖着未及言说的嘘寒问暖,在相贴的肩胛间无声流淌——岁月沉积的故事,正随着彼此的呼吸缓缓舒展,将55载的光阴酿成一阕动人的重逢诗篇。  

  相约鲜花盛开的季节

  渭干河畔的五月,胡杨绿意浓,棉花新出芽,院中花正香。

  这是91岁的王蒙和70岁的玛依努尔约定重逢的季节。2024年12月,王蒙回到新疆参加首届天山文学奖颁奖活动,他又一次想起了多年未见的老友玛依努尔,辗转联系上后,王蒙在电话里和玛依努尔约定:“明年鲜花盛开的季节,我去阿克苏探望你。”

  今年年初,王蒙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再一次表达了计划重返阿克苏探望玛依努尔的心愿。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也成为玛依努尔心心念念的事情,她开始期盼相见的那一刻,用心准备送给哥哥的礼物。    

  5月21日19时许,在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红光村的暮色里,一辆轿车缓缓停在玛依努尔家门口。车门推开的刹那,等候良久的她望见满头银发的王蒙,泪水瞬间溢满眼眶——半个多世纪的期盼在瞳孔里碎成晶莹的光。

  “王蒙阿卡,55 年了……”玛依努尔踉跄上前,颤抖的双手递上“幸福”的鲜花,喉间的哽咽让字句碎成断续的颤音。而王蒙瞬间红了眼眶,颤抖的双臂将她揽入怀中,掌心隔着岁月磨薄的衣衫贴着她的脊背,一下下轻拍的动作里,藏着半个世纪深深的牵挂。

  “玛依努尔,玛依努尔,欧克夏西……” 他反复呢喃的话语里,乡音裹着时光的沙砾,在相贴的肩胛间簌簌落下。此刻夕阳正将两人的影子叠成一枚古老的邮戳,盖在时光的信笺上。 

  “走,回家。”当两只布满老年斑的手交握相搀,脚步踏过院门的瞬间,葡萄藤下的长桌正泛着蜜糖的光泽——馓子堆成金黄的小山,糖果在玻璃盘里折射出彩虹,新鲜的桑葚紫得发亮。走进整洁的房间,艾德莱斯绸的纹样在窗下流淌成河,花帽上的银线闪着旧日的光,而窗边书柜里,《青春万岁》的书脊已泛出岁月的包浆,某页夹着的信笺边角微卷,墨迹里还留着半个世纪前的体温。

  玛依努尔拿起王蒙2004年4月用维吾尔语给她写的回信,朗诵起来:“当时,你特别喜欢读书,听说你现在也很喜欢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习惯,读书使人快乐、也给人力量。”读完,她激动地说:“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我见到了阔别55年的老师、哥哥,我特别高兴。你是好作家,我是你的读者,一直都是。”

  一张张老照片在他们手中传递,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也在传递中被诉说着。“这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这是你抱着我的女儿伊欢,这是伊欢20岁……”在王蒙的话语中,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在两位老人相视而笑的默契中重新鲜活。  

  岁月深处的温暖记忆

  陪同父亲王蒙来探望玛依努尔的王伊欢拿起自己幼时和玛依努尔的合照说:“这张照片,我家里也有一张,爸爸还在照片背后写着:‘伊欢和她的玛依努尔(汉译:月光)阿姨,1970年5月摄于祖国边城——伊宁市’。这次来之前,我特地找到了这张照片,用手机拍下了爸爸写的话。”

  王蒙从行李箱中取出几样物件——毛毯、围巾和点心,柔软的织物泛着细密的纹理,纸包透着烘烤的甜香,一一递到玛依努尔手中,语气带着暖意:“这些都是特意为你准备的礼物。”

  玛依努尔则将亲手缝制3个月的花帽戴在了王蒙的头上,还给伊欢和王蒙夫人单三娅送上花帽和艾德莱斯绸,两家人你一言、我一语地交谈起来,岁月深处的温暖记忆在交谈中逐渐清晰起来……

  1969年,玛依努尔高中毕业,因家在伊宁的姐姐刚做完手术无人照顾,她便从新和县赶到伊宁市照顾姐姐。那时,王蒙一家住在玛依努尔姐姐家隔壁,家里有3个孩子,小女儿伊欢刚出生不久。王蒙夫妻都很忙,没时间照看孩子。玛依努尔得知二人的难处后,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伊欢的责任。

  玛依努尔给伊欢添置了“毕须克”(维吾尔语意为“摇床”),伊欢入睡时,她会轻轻摇晃“毕须克”,哼唱维吾尔语民谣;伊欢学步时,她给伊欢教维吾尔族舞蹈中的“扭脖子”“绕手腕”动作;伊欢吃饭时,她教伊欢用奶茶把馕泡软了吃……时间久了,伊欢学会说的第一个词语,是泡馕的“泡”字。

  “我长大后,爸爸妈妈经常会讲我们在伊犁的生活,每次都会说到玛依努尔阿姨,感激她在艰难岁月中伸出的援手。”伊欢说。

  玛依努尔的善良真诚、上进好学,给王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主动和老乡们学习维吾尔语,玛依努尔有时候也充当我的老师。”王蒙说,“她处理问题时的幽默和洒脱,声情并茂地给孩子们讲阿凡提故事的样子,至今让我难忘。她还特别好学,我推荐给她的书籍,她都认真地读。”

  1970年年末,王蒙因工作等原因离开新疆,玛依努尔也离开姐姐家回到新和县。此后的55年,王蒙在文学领域笔耕不辍,用文字书写着人生百态;玛依努尔也从未停止学习,她成为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的一名教师,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虽然天各一方,但两家人从未断过联系,他们常以书信往来,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011年,玛依努尔的儿子艾则孜·莫沙代替母亲前往北京看望王蒙,临走时王蒙赠送了一本《王蒙和他笔下的新疆》,玛依努尔经常翻看,回忆当时的青春岁月。

  “在伊犁的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包括玛依努尔在内的各族老乡给予我的帮助,教给我的最朴素的生活智慧,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王蒙说。

  相约下一次北京再见

  说话间,玛依努尔的孩子们端上一盘盘新疆特色美食:筋道的拌面、香气四溢的烤肉、油亮喷香的抓饭、金黄酥脆的烤鸽。玛依努尔向王蒙细细介绍每道菜的做法与特色。

  悠扬的麦西热甫音乐响起,玛依努尔热情地邀请王蒙加入,王蒙高兴地跳起麦西热甫,举手投足间满是在新疆生活多年培养出的韵律感。伊欢和玛依努尔的女儿迪丽努尔也笑着加入,舞步交错,欢声笑语回荡在院中。

  “伊欢姐姐,我们加上微信吧,这样我就能时常给你讲妈妈和我家的变化了。”迪丽努尔说。

  “好啊!”伊欢笑着掏出手机,屏幕亮起时映出两人挨近的身影。  

  王蒙拉起玛依努尔的手动情地说:“我盼着你来北京,让我好好尽尽地主之谊!”他眼角笑出的纹路里,还藏着多年前听她讲阿凡提故事时的星光。

  玛依努尔反手紧紧回握住那只带着墨水气息的手,语气坚定:“一定!我要去看看你生活的城市,去看看你笔下祖国美丽的山河!”阳光穿过葡萄架,在两人交握的手背上投下斑驳剪影,仿佛时光在此刻打了个温暖的结。

责任编辑:达吾提·图尔荪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