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乡村故事 展时代新貌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3日 10:34:26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丽娟
这是一场以“乡音”为纽带、以“故事”为载体的社科盛事,农牧民在舞台上用乡音诉说自治区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
一个月以来,全疆农牧民讲故事大赛点亮天山南北,14个地州市的选手经过层层选拔,齐聚新和县,在决赛的舞台上奏响新时代新疆发展的最强音,勾勒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画卷。让这场赛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五个认同”的鲜活课堂,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能。
乡土故事里的时代共鸣
来自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的阿依加玛丽·如孜,以一家四代人的故事串联起当地农业70年的发展历程。太爷爷卡尤木·沙木沙克组织互助小组艰难寻找农作物种子,带领大家保丰收,因贡献突出成为劳模。爷爷玉苏普·卡尤木用算盘“记录”村民靠着“菜篮子”工程充实了“钱袋子”。父亲带头改造大棚鼓了村民口袋。如今,作为家里第四代,阿依加玛丽·如孜开发的农产品溯源系统,助力新和县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小村庄的蝶变,正是新疆现代农业体系从传统耕作迈向智慧农业的缩影。
塔城地区乌苏市西大沟镇下店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娟的“玉米经”振奋人心:办加工厂、开发玉米须茶、谋划观光游,一连串发展让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成为新时代农村巨变的真实写照。张文娟的讲述,将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缓缓铺陈在观众面前。
66岁的董同运养过牛、种过地,却在耳顺之年选择投身养蜂事业。他见证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却限村泥土路变柏油路、土坯房换安居房、轿车电器进农家、养老医疗有保障的巨大变化。他经历过凭票供应的时代,也见证着扫码支付的便捷。“我想把亲身经历和感触讲给更多人听。”董同运说。
70年来,在新疆大地上,有无数像阿依加玛丽·如孜这样的年轻人用科技带动农民增收,有数以千计的“张文娟”投身乡村振兴,有越来越多像董同运这样经历过时代洗礼的老人,用“忆苦思甜”的故事,让后辈铭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多元视角下的精神画卷
这是新疆首次举办农牧民讲故事大赛,吸引全疆农牧民、村干部等踊跃参与。从驼背上的“金饭碗”到果园里的“致富经”,从琴弦上的艺术传承到草原“小野马”逐梦蓝天,一个个鲜活故事背后,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奋斗的身影,更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时代华章。
“小时候,万妈妈辅导我写作业,给我补衣服、做饭,像我的亲妈妈一样。她养我小,我养她老!”来自喀什的吾买尔·赛买尔大叔和“四川妈妈”万素春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亲情,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内涵。
故事《沙海新程》聚焦阿克苏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通过舞台展现柯柯牙的生态奇迹。昔日的荒漠戈壁,在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接续奋斗中,化身万亩绿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此结出累累硕果,电商直播拓宽了“冰糖心”苹果、纸皮核桃的销售渠道。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柯柯牙不仅重塑了生态版图,更铺就了绿色富民之路。
这些沾泥土、带露珠的故事,以真实的力量直击人心,让观众在共鸣中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基层带来的变化。讲述者从不同维度勾勒出新时代农牧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彰显基层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社科赋能中的振兴力量
“举办全疆农牧民讲故事大赛,旨在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实现全疆上下同频共振推进重大活动,切实增强社科普及周的品牌带动效应。”自治区社科联社会普及部负责人王利华说。
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社科普及活动,也是一次文化的交流,更是推动社科深入基层、“声”入人心的一次创新实践。大赛通过石榴云、阿克苏“Hi苹果红了”手机客户端等平台同步直播,吸引超百万人次在线观看。
王利华说:“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大赛,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社科普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出一批懂政策、会表达的‘社科普及宣传员’,让他们用‘乡言乡语’”把‘五个认同’融入基层群众的家长里短,夯实基层社科普及工作基础,让社科普及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社科普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自治区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让更多社科界专家学者“沉下去”,把学术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用真知灼见服务社会;基层工作者将继续当好“翻译官”和“传播者”,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传递社科知识;媒体和社会组织会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构建“线上+线下”“传统+新兴”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让社科声音传入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