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阿克苏地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九

文旅搭桥 共融发展

发布时间: 2025年05月20日 10:16:02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吕娜 通讯员 田鸿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各族群众团结友爱……阿克苏,这片孕育了龟兹、多浪文化的土地,既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位列全疆第一的宝地。近年来,地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文化浸润 让文物发声

  “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后汉书·班梁列传》中的记载印证了龟兹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在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历史正以全新方式“活”起来。

  坐落于库车市的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库车友谊路墓群原址,这一墓群是新疆首次发现与中原、河西地区形制一致的汉式砖室墓群,力证了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管辖和治理,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实证。

  “我是专门来参观这个博物馆的。这里的墓葬和中原地区一脉相承,说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从未断过。” 前来参观的北京游客陈文新说。

  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展示建筑总面积约9719平方米,借助人机互动、全息剧场、裸眼3D等技术,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以前只在书本上读过关于新疆的历史,今天通过影像看到遗址发掘的现场实录、出土文物介绍,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来自浙江宁波的游客曹媛媛说。

  近年来,地区始终坚持以文化认同为根本,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成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地区国学书院、新和县唐安西都护府文化园、乌什县南孔儒学文化园、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等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让中华文化可看、可触、可体验,吸引各族群众在游览中学习了解中华文化。

  情感交融 绽放团结之花

  夜幕下的阿克苏老街,灯光璀璨。龟兹乐舞与都塔尔琴声交织,烤肉香气伴着欢声笑语,绘就民族团结的温情图景。

  “这里的人特别热情,我们说想合影,他们不仅爽快答应,还会把自己买的馕拿给我们吃,阿克苏亚克西!”5月16日,来自陕西的游客王怡展示着与维吾尔族小伙阿布都哈力克·麦麦提的合影。

  阿布都哈力克·麦麦提在阿克苏老街经营文创摊位,结识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他说:“我在老街卖文创产品,生意好,朋友也多。”

  地区始终坚持把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作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把文旅产业作为扩大就业、惠民富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来培育。2021年投用的阿克苏老街占地88亩,总投资1.02亿元,集生态旅游、特色民宿、餐饮娱乐、休闲购物、民俗体验于一体,为600余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

  阿克苏老街夜市一烧烤摊主阿依古丽·吐尔逊的摊位前食客不断。“我的调料配方是跟四川邻居学的,现在辣子鸡和烤面筋成了‘爆款’!”她边说边向隔壁摊主老李递去一串刚烤好的羊肝,“李哥教我摆盘,我教他腌肉,生意都不错。”

  灯火阑珊,阿克苏老街的歌声仍未停歇。“美食传递温情,舞蹈联结友谊。”来自上海的游客钟良道出心声。阿克苏老街不仅成为文旅新地标,更化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课堂。 

  文旅赋能 铺就共富之路

  初夏时节,阿克苏市依干其镇巴格其村民俗风情街上,七彩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游客们品尝着馕、烤肉等特色美食,在都塔尔的弹奏声中跳起欢快的麦西热甫,一幅幸福和美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巴格其村让我们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村民热情好客,美食让人回味,木雕、小花帽等手工艺品独具特色。”来自浙江的游客崔建波赞不绝口。

  巴格其村以现有民居为基础,保留维吾尔族传统建筑风格,通过庭院改造升级,打造民俗风情街。街区内汇聚了木雕、慕萨莱思酿造、竹编等非遗技艺,成为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吸引大批网红、旅游达人前来打卡,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村民吐鲁洪·阿卜杜萨拉木将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乐,年收入达80万元,还带动6名村民就业。“游客多了,收入也翻了几番。”他笑着说。

  地区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壮大,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在与各地游客接触中进行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巴格其村依托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了百余家手工作坊、农家乐和特色店铺,实现从传统农业到休闲观光产业的转型升级,获得“自治区新时代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样板”称号,并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集市”。

  “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民族团结。”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副局长高凡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阿克苏,在山水之间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在互动中结下深厚情谊,共同绘就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达吾提·图尔荪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