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当前位置: 阿克苏新闻网>首页>热点新闻>阿克苏

同心合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30日 10:20:01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红文 通讯员 李亚楠 则米则·托合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作为农业种植大区的阿克苏,锚定“南疆棋眼发动机”战略定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通过多元途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力量。

  拓宽增收路

  厚植民族团结沃土

  4月28日,在拜城县察尔齐镇博斯坦村一农田里,多台马铃薯播种机来回穿梭,开沟、播种、施肥、覆土、起垄等工序一气呵成。“今年,我计划播种300亩马铃薯,后期做好科学管理,争取有个好收成!”种植户刘泽说。

  作为村里的马铃薯种植大户,刘泽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每年有数十万元的纯收入。“以前我们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增收有限。现在种的都是订单马铃薯,市场行情特别好。”刘泽说,种植期间,技术人员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等,提供全流程指导,让他增收信心十足。

  拜城县土壤肥沃、气候温凉,加之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该县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鼓励种植户扩大马铃薯种植规模,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当地,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据不完全统计,拜城县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7万亩,预计年产量30万吨,产值约2.3亿元,带动上万户村民增收。

  为增加农民收入,最大限度凝聚人心,地区在巩固传统粮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油料、孜然、中药等特色农作物种植,并通过强链延链补链,不断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让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今年地区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预计达185.7万亩。一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6.9%。

  深化改革激活力

  铸牢民族团结进步之基

  “快走,快走,分红啦!”“来,这是你的,请点一点!”日前,柯坪县盖孜力克镇喀拉玛村羊托管分红现场气氛热烈。养殖户提莱姆·热克普领到了5000元分红,她高兴地说:“把羊托管后,我不仅不用操心养殖,年年拿分红,还能腾出时间外出打工。” 

  此前,提莱姆家20只生产母羊受市场波动,养殖效益不高。新疆湖柯金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托管模式为她解了困——两年前托管母羊后,她首次分红超1000元,今年已是第二次受益。

  柯坪县通过培育经营主体、推广科学养殖,去年带动900多户养殖户参与托管,发放分红47.5万元。这一模式既降低养殖风险,又释放劳动力,成为农户“双份收入”的新路径。

  “我领到1840元分红,感谢党和政府!”4月20日,拜城县大桥乡阿克塔木村村民艾来克·吐尔逊说。去年,该村将3666亩集体土地集中拍卖,以“一年一发包”形式稳定创收210余万元,此外,将618头只集体牛羊承包给养殖户托养,年底收入18万余元,扣除发展资金后,4.64万元分红惠及216户村民。

  分红现场,村民排队按手印。“过去觉得村集体收入与自己无关,现在明白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艾来克·吐尔逊说,“我们会主动参与村务,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近年来,地区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土地托管、入股分红、托管养殖等多元模式,激活“强村富民”内生动力。数据显示,去年,地区192个村开展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金额达2408.27万元,惠及26.06万人。与此同时,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分红1.56亿元,13.54万户村民受益。

  随着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看得见”的集体资产正转化为“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在增收致富的大道上,各族群众同心同向,共绘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建设美丽乡村

  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地区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推动乡村面貌“大变化”、颜值“大提升”。

  4月26日,记者走进新和县渭干乡喀拉库木村,只见村庄道路平整干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路边的墙画丰富多彩。村民萨尼亚·依不拉音今年72岁,每天一大早打扫完自己家的庭院后,他都会到村里的健身广场锻炼身体。

  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萨尼亚·依不拉音笑得合不拢嘴:“我们村新建了文化广场,通了柏油路,安装了路灯,路边还摆放了分类垃圾箱。走在村里,感觉就像逛公园一样。”

  得益于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喀拉库木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美化、亮化、净化、绿化工程让喀拉库木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及乡风文明建设,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4月24日,记者在拜城县米吉克乡阿尔其格村看到,硬化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房前屋后花草点缀,墙壁绘画色彩鲜明,广场上群众运动健身,欢声笑语不断。

  村民帕提古丽·沙吾提家是“美丽庭院”建设的典型代表。她家庭院整洁、窗明几净,屋内家具新潮时尚。随着村容村貌改善和“美丽庭院”建设推进,她养成了每日打扫庭院的好习惯,并带动了身边人。2023年3月,她家获评自治区级“美丽庭院”示范户。

  帕提古丽·沙吾提说:“过去村里是土路,出行不便,如今路好、环境美、收入高,日子过得舒心。我们要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在温宿县吐木秀克镇,65岁的穆塔力甫·买买提对家乡变化赞不绝口,这得益于地区推进的农村改厕项目。

  温宿县坚持改厕治污统筹、管护运维同步,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尤喀克托喀依村的厕所变化是该县推进此项工作的缩影。

  穆塔力甫·买买提回忆,过去家里没厕所,使用旱厕不卫生,夏天臭气熏天、苍蝇乱飞,下雨天污水横流。如今,家家建新房,卫生间装上抽水马桶,村里干净了许多。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唤醒沉睡的村庄,催生乡村蝶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同时进一步凝聚共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携手并进,共绘同心圆。

责任编辑:艾尼瓦尔江·依明
< img src="" style="float:left;"/>

新公网安备 6529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