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兰:党照亮了我的一生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30日 10:03:02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邓丽娟
从阿克苏市世纪东方花园小区12楼的窗户望出去,向北能看到皑皑白雪覆盖的天山山脉,向南能将大半个城东尽收眼底。仲秋时节,窗外的风带着些许凉意,87岁的闫海兰静坐在沙发上,与记者谈笑风生。
从河南到朝鲜,从朝鲜到新疆,从战士到电影放映员……时光仿佛特别“厚待”这位老人,近鲐背之年仍耳聪目明,清晰地记得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发生的事。
难忘峥嵘岁月
“父母去世早,我从小由叔伯抚养长大,报名参军那年,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闫海兰出生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1955年3月,他和两个年纪相仿的少年一起踏上东行的列车。“我们坐的是拉煤的火车,从西平到朝鲜走了七天七夜。一路上心情都非常激动。到达朝鲜大概是夜里三四点,很多四五十岁的老兵排队在车站等着我们来换防。”
闫海兰当的是炮兵,驻防地点距离“三八线”很近。那时,朝鲜已经停战,但士兵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最难熬的是冬天,士兵一个小时换一次岗,高过脚踝的鞋子挡不住严寒,脚趾很快冻得失去了知觉,全身的血液仿佛凝固了一般。
“祖国派人帮我们盖房子御寒,部队里伙食也很好,能吃到四川的大米、腊肉,巴掌大的馒头,我一顿能吃三四个。”闫海兰说,“因为炮弹打得准,我们班获得集体三等功,大家都高兴坏了。”
除了这次立功,闫海兰还荣获队前嘉奖3次、通令嘉奖1次等荣誉。
1956年6月,闫海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当上了副班长,后来又提拔为班长。“在部队里,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连队的官兵,我到现在都没忘了他们,大家像亲人一样。”闫海兰说,当兵5年,在部队接受党的教育,也接受文化教育,他从数字都不认识到能读报看书,在部队学到的东西影响了他的一生。
书写无悔人生
1959年,闫海兰退役后来到新疆,在乌什县电影院从事电影放映工作。“那时候没什么娱乐活动,我们电影院一共七八个人,大家轮班带着发电机、电影放映机和幕布,下乡放电影。”
“去乡(镇)可以赶着毛驴车去,去牧区就得换上骆驼。一个放牧点就算只有两三家人,也得放一场电影,大家都特别期待我们去。”
“我们还去给边防官兵放电影,每次看到他们,我就想起自己当兵的日子,感觉那段记忆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
……
闫海兰的讲述,就像将一幅画卷缓缓展开,过去的故事顺着卷轴的滚动“活”了起来。
闫海兰的大女儿闫萍说:“父亲影响了我们家三代人,我们兄妹四人和我们的子女大多都是共产党员,大家都觉得作为志愿军的后代很自豪。”
“2014年以来,国家连续10年将938位志愿军烈士遗骸接回祖国,他们中就有我的战友。党和国家一直记着他们,也记挂着我们,对于我们这些老兵来说,值了。”闫海兰胸前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当年一同坐火车奔赴战场的3个少年,如今只剩他一人。他还有个心愿——去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