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食品不宜多吃
发布时间: 2024年01月26日 10:24:38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地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吴智萍 通讯员 沈新秀)冬季,人们围炉吃火锅的次数与其他季节相比会更多一些。涮火锅时,除了新鲜蔬菜和牛羊肉,不少人还喜欢涮一些虾丸、蟹棒等。“吃货”们也心知肚明,蟹棒没蟹、虾丸没虾,只是和虾蟹口味相近的“高仿”食品。 那么,常见的仿生食品有哪些?食用这些食品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吗?地区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张军辉就此进行了解答。
“仿生食品是指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手段,用普通食品模拟天然食品的营养、风味或形状的人造食品。”张军辉介绍,这种食品一般选取与被“仿造”食品含同类或近似营养成分的普通食物作为原料,具有价格低廉、外形和口感与天然食品相似的优势。
常见的仿生食品主要分为动物类和植物类。动物类仿生食品主要分为仿生肉制品和仿生海产品,比如龙虾丸、鱼丸、蟹肉棒、仿生海参、仿生鱼翅、仿生海蜇等。植物类仿生食品在饮品中较多见,是奶茶常用的配料,素毛肚、素蟹、素鸡、素鸭、椰果、西米等也是植物类仿生食品。
仿生肉制品大多是用大豆蛋白、豌豆蛋白等加上淀粉等物质混合搅拌、挤压而成。仿生海产品的常见制作方法是把不便直接食用的鱼类边角料绞碎后制成鱼糜,以此为原料调味制成。
“小型海洋生物、小型鱼类的小刺很多,食用价值也比较低。因此,将这些小鱼作为原料制作仿生海洋食品,可以解决一些鱼类利用问题。”张军辉说,仿生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原料复合,可以弥补天然食品存在的营养缺陷,如脂肪含量较高的鱼类辅以植物蛋白,可以减少人体对脂肪的摄入量;海洋产品赖氨酸含量丰富,辅以色氨酸含量丰富的食材,可制备成营养比例更合理、风味更佳的新型食品。
食用仿生食品,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吗?张军辉表示,仿生食品虽然不含真虾真蟹,但也绝不是网传的用化学原料聚合而成的危险食品,它是现代食品技术的创新。仿生食品是否安全,关键在于它的原料是否安全,以及加工、贮藏、运输的过程是否符合规范。如果仿生食品在这些过程中受到污染,或在烹饪过程中未烧熟煮透,就可能造成安全问题。
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挑选仿生食品?张军辉建议,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品牌产品,不要购买“三无”产品。尽量避免购买散装的仿生食品,因为这样的食品在空气中长期暴露,可能沾染灰尘和细菌。在选购仿生食品时,应当查看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食品标签中的配料表按照原料使用量从高到低排序。如蟹肉棒,应当选择第一位是鱼肉的产品,淀粉排名越靠后越好,优先选择香辛料、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少的,避免买到“淀粉合成肉”。
张军辉提醒,仿生食品不宜过量食用。食用过多会导致膳食营养不均衡,增加青少年发生肥胖、生长迟缓、便秘、口腔溃疡等健康问题的风险。食用这类食品时,应采取适宜的进食频次,每次进食要适量。要注意妥善保存仿生食品,食用前观察是否松散、有异味或者有异物,若有异常情况不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