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家门口的“宝宝屋”就近呵护家中“一小”
发布时间: 2023年12月04日 11:38:00 来源:新华网
“我家距离‘宝宝屋’一公里左右。孩子有托育师照看,我可以安心去设在二楼的图书馆或者五楼的老年大学,享受属于自己的安静时光。”
“宝宝屋”在规划布点方面下足了功夫,选址注重就近、便捷,根据各街道社区的实际,采取多种模式嵌入社区,通常设置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市民驿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区域
在2022年试点基础上,上海市今年在16个区全面铺开建设“宝宝屋”,截至8月底,已新增社区托育“宝宝屋”托额5308个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郭敬丹 吴振东
在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有一处“宝宝屋”。57岁的市民康阿姨,经常带着15个月大的龙凤胎兄妹来到这里。
“孙子、孙女喜欢来这里,因为在这能跟差不多大的宝宝一起玩儿。”康阿姨说,有老师照看,自己也能有空去买菜或者做点别的家务。
2023年1月1日,《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明确“按照区域内常住人口和需求配置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设施”,“社区托育服务和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纳入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等。
设置在社区的“宝宝屋”,取自上海话“抱抱我”的谐音,每年为每位孩子提供12次免费服务。12次后,可按公益价格继续享受服务。作为社区托育的重要探索,“宝宝屋”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科学的照护服务,满足0~3岁幼儿家庭常见的“临时托”需求,受到不少年轻家长们欢迎。
上海试点探索社区托育服务,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图为在小朋友在上海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宝宝屋”玩耍(2022年9月27日摄) 刘颖摄/本刊
就近“寄娃”好去处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来到康阿姨常带孙子孙女来的这所“宝宝屋”,看见孩子们的活动区域铺设软垫,按照不同功能分设:“暖暖屋”内有婴儿床、海洋球池和专供幼儿爬行的游戏区;“融融屋”为孩子们准备了爬行玩耍和平衡锻炼设施;“缤纷廊”则是一条配备磁吸、涂鸦墙壁和多彩触觉板的走廊。
居住在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附近的居民冯先生,也常带一岁半的孙子来这里。“我家距离‘宝宝屋’一公里左右。孩子有托育师照看,我可以安心去设在二楼的图书馆或者五楼的老年大学,享受安静时光。”他说。
“附近的家长们建了群,会相约把孩子们一起送过来。同龄孩子聚在一起,很快形成熟悉的环境,更容易适应。”江宁路街道居民陈晨说。
“宝宝屋”在规划布点方面下足了功夫,选址注重就近、便捷,根据各街道社区的实际,采取多种模式嵌入社区,通常设置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市民驿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区域。
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目前已开放的5家“宝宝屋”,分别位于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南阳实验幼儿园、吴江幼儿园和蒋家巷社区。
“‘宝宝屋’的场地,就设置在居民日常生活所触及的范围内。”江宁路街道办事处主任余文君介绍,辖区内有约900名0~3岁婴幼儿,街道去年开始在上海率先试点,为社区内的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每周从周一到周五,上午和下午分别提供3个小时预约制托育服务。
“一屋一特色”
提升托育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宝宝屋”建设的重要抓手。
今年3月,静安区江宁路街道推出“社区宝宝屋2.0版”,在提供临时性托管的1.0版基础上,根据婴幼儿发展的个性需求,“一屋一特色”地助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位于蒋家巷社区东海园小区的“宝宝屋”,原址是一套公建配套房改造而来的社区卫生站,主打“家庭式滋养型”特色。通过在屋内设置客厅、厨房、卧室、盥洗台等家中常见元素,还原孩子们熟悉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可以在厨房学习操作碗筷、辨认蔬果、倒水解渴,也可以在衣帽间学习内务整理。
设置在吴江幼儿园内的宝宝屋,由专业幼师为孩子提供语言指导,同时为孩子们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比如,老师会通过“嗅觉卡片”让孩子们一边闻气味、摸触感,一边听录音学习各种水果、动物的发音,提升语言学习能力。
“我们把研究基地放在这家‘宝宝屋’,希望能和更多家长交流,为他们提供更专业的育儿指导。”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学前教研员斯菲说。
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通过市场资源整合,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社区宝宝屋”,由静安区早期教育指导研究中心、区早教指导中心、区托育服务指导中心、托育服务专业机构、街道社区志愿者共同组建起专业照护团队。
“面对‘最柔软群体’,容不得一点马虎。尽管只是临时照看,也希望尽可能地用我们的专业能力。”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宝宝屋”运营负责人杨含佳说。
师资配比不低于1:5
本刊记者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宝宝屋”与上海市民见面,相关运营建设逐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
布局数量方面,根据上海市相关要求,各街镇应按照辖区3岁以下幼儿数量的15%进行托额配置。“十四五”期间,将实现全市200多个街道社区托育覆盖率不低于85%的发展目标。
场地设置方面,“宝宝屋”的建设综合发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既可单独设置,也可在社区综合设施、大型小区物业管理设施、居委活动中心等综合设置。此外,“宝宝屋”场地应有相对独立的区隔空间,并符合卫生保健、公安、消防等安全标准和要求;开展照护服务时,“宝宝屋”人均使用面积应不低于3平方米,每班不能超过20人。
从业人员方面,2022年11月,上海市教委等10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本市社区托育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宝宝屋”从业人员身体素质良好,健康状况符合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岗位要求,持有育婴员、保育师等专业资格证书,并经过相关专业培训。“宝宝屋”负责人应具有一定的托育服务相关工作经验,进行照护的从业人员与幼儿人数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5。
上海社区“宝宝屋”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有助于这一模式的完善、复制、推广。在2022年试点基础上,上海市今年在16个区全面铺开建设“宝宝屋”,截至8月底,已新增社区托育“宝宝屋”托额5308个。
(参与采写:李怡璇 董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