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我与柯柯牙|戈壁荒漠护绿人

———记全国绿化劳动模范获得者宋建江

发布时间: 2022-09-08 09:51:36 来源:阿克苏日报

阿克苏新闻网/阿克苏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红文 通讯员 徐龙

从阿克苏市驱车向北,一排排、一行行挺拔的杨树整齐排列,一直延伸到天山脚下。这些看似平常的杨树却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字——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防护林。

提起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宋建江。作为地区林业发展保障中心工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护林员,宋建江36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守护着大漠边缘的绿色,为了它们奉献出自己的青春。

百折不挠 历尽艰险为幼苗

柯柯牙位于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维吾尔语意为“青色的悬崖”。3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植被稀疏的亘古荒原。每年四五月份,大风夹杂着黄沙侵袭阿克苏市、温宿县及周边地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漫卷狂风蚀春色,迷蒙黄沙掩碧空。”这是昔日人们对柯柯牙一带的描述。为了改变“一碗米饭半碗沙”的状况,1986年地区决定绿化柯柯牙,并从各县(市)抽调护林员。当时,23岁的宋建江是温宿县佳木林场护林员,得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要人,他第一个报了名。

“当时没考虑那么多,一心想着只要能改善生态,干什么都愿意。”宋建江说,就是做好了要吃苦的心理准备,他积极报名,并成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中首批护林员,被分配管护靠近天山最边缘的109亩林带。

“新开垦的地,土质疏松,遇到大风就四处扬尘。”回忆起初到柯柯牙荒漠绿化工作时的情景,宋建江记忆犹新。他说,为了放水压盐碱改良土壤,吃住都在工程点,白天气温经常在37℃以上,他戴着遮阳帽,脸上的皮肤皴裂,嘴唇往外渗血。夜晚又遭受蚊虫叮咬之苦。

盐碱大,树苗难成活。宋建江告诉记者,种上树苗后,看到白花花的盐碱,他就在每棵树外修起直径为80厘米的围子,手磨出一个个血泡。整整一个冬季,他不仅种了1.8万多棵树,还打了1.8万多个树围子,最后双手全是又硬又亮的老茧。

就这样,在工地上住了7个月,等到树木发芽时,宋建江的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1.3%,成为柯柯牙的一个奇迹。

赤胆忠心 无怨无悔献青春

宋建江管护的林带在最边缘,风沙一来,常常把小树苗埋了。“如果能筑起一道防风墙,是不是小树苗成活率就高了?”

经过琢磨,宋建江决定在林带外围栽植“防风墙”。 

说干就干,他割了芦苇栽植防风沙格,又在防风沙格后栽植红柳,一行红柳,一行沙枣,一行胡杨,一行新疆小白杨,形成5道防风带。两年下来,他的林带扩大了142亩,树苗成活率也高了,为此他的经验也被管护站所吸收,后来成为地区实施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中的重大经验之一,得到广泛推广。

经验得到推广,宋建江的干劲更足了。由于林带外是沙漠,宋建江有了用武之地,他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挖坑,等到春季和冬季植树,他还在林带边缘用木头搭建了看护点,住在那里,靠干馕和渠水充饥植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在推进并不断取得成效。随着树木增多,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每到冬季,兔子就会来啃食树皮,对树木造成威胁。宋建江把树木全部涂刷上石灰,还是不行,他“发明”了一个省钱的专利,就是用矿泉水瓶剪开套到树根上。于是,他就在城区的垃圾箱里翻找丢弃的矿泉水瓶,成了一个“拾荒人”。

2010年后,考虑到宋建江的年龄,单位决定让他管后勤,长期管护让宋建江对树木结下了深厚之情。他说:“我一天不挖坑,浑身不舒服;一天不见树,就要生病。把我调走,就是要我的命,还是让我留下来吧。”

笑对人生 一心一意护绿人

“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宋建江铭刻在心,他说,只要我在职一天,就会尽其所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用情管好这些树木。

36年中,宋建江每日每夜坚守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点,他不仅管护树,更是利用工作间隙来植树。每年他种植的树木就多达7000余棵,绿化面积达1750余亩。

骑坏了12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穿烂了4套羊皮大衣,挎烂了8只帆布袋,用坏了48把坎土曼、17把铁锹和6把十字镐,这些无不见证着宋建江点点滴滴的付出,从一个青春勃发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他背驼了,牙掉了,十个手指关节粗大。宋建江说,看到如今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的郁郁葱葱,他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值了。

如今的柯柯牙,绿意葱葱,树木茂盛。柯柯牙工程名扬全国,宋建江成为柯柯牙精神的一个象征,他的事迹在阿克苏广泛流传。柯柯牙纪念馆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2018年以来,宋建江每年接待青少年4万人左右,每次都精心讲解,并和大家互动交流。

他说:“我们阿克苏的美,就因为我们一代代人植绿护绿。我要让保护生态的理念在孩子的心里扎下根,带动更多的人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责任编辑:艾孜孜 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