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09-01 09:35:35 来源:阿克苏日报
□张万成
1953年,父亲参军进疆,住的是营房。1960年,母亲作为随军家属进疆,和大多数兵团人一样,经历了“地窝子——土坯房——砖混安居房——楼房”的演变。如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可回忆起住地窝子、土坯房的经历,如今仍历历在目。
1971年,我10岁,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种羊场。那时家家户户几乎都住地窝子。所谓地窝子就是选一个土质厚的地方,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四周用坎土曼挖齐边缘,就是墙,顶上再搭上树枝、芨芨草,再用泥巴盖顶,中间留一个天窗,就成了住房。我家的地窝子只有3.5米长,2.6米宽,除了取暖用的火墙外只能支一张床,全家都在一个床上睡觉,我和弟弟睡里面,父母睡外面。
这样的“房子”,低矮、狭窄、阴暗,通风和采光都很差。地窝子承载着昔日太多辛酸和苦涩的记忆。这样的生活条件,一直持续到1972年。
那一年,家里终于分上了兵营式的带套间的土坯房,这房子一排住七八家人,面积有二十平方米左右,并且房屋较过去也高了许多,冬暖夏凉,通风和采光条件都得到了改善。里外间,窗户也大,清爽而敞亮,为此母亲高兴了好一阵子。那时,连队通了电,我在连队上小学,再也不用点灯做功课了。我们在这个房子里住了十年。
1999年年底,团里实施危旧住房改造工程,我们搬进了砖混安居房,一排排新建的砖木结构的安居房错落有致。安居房建设国家每户补贴2.5万元,住房面积都在85平方米左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通了闭路电视、通了电话……
“现在住的安居房比原来的土坯房舒适多了,又干净,采光又好,我们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那时我的父母如是说。
2007年,团部修建了别墅式三层楼房,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面积有90平方米,三室两厅,厨房、卫生间齐全,还通了天然气。我在客厅铺了地板砖,卧室铺了地毯,觉得舒适、惬意,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现在团部小城镇又盖起了带电梯的高层楼房。
“50年代地窝子,70年代土坯房,90年代砖瓦房,现在住上新楼房”,这句顺口溜说出了兵团人住房的变迁、生活的变迁。
从地窝子、土坯房到砖混安居房到带电梯的楼房,展现的是兵团职工住房的变迁,折射出的是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关怀。相信随着兵团建设步伐的加快,会有更多的群众住上称心如意的房子,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