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07-19 10:30:01 来源:阿克苏日报
记者 胡潇潇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勤奋敬业,勇于担当,把荣光镌刻于履职尽责的岗位上;他们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为患者撑起一片蓝天——他们,就是援疆医生。从风光旖旎的浙江,来到幅员辽阔的新疆,援疆医生将一身医术奉献给天山脚下的各族群众,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添砖加瓦,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称赞。
涂建锋 先做阿克苏人 再做阿克苏事
2017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助理涂建锋第一次来到新疆,因为当时分管对外联络及援疆工作,他代表院领导来看望慰问援疆医生。同年10月,“组团式”援疆工作推进会在喀什召开。会上提出,各支援省市要派出管理人才分别担任8家“组团式”援疆试点医院的院长。
2018年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涂建锋接待了来自阿克苏的“客人”,他们来与院领导商议选派援疆专家的事宜。“正高、党员、临床医学专业出身、有管理经验、55周岁以下……”涂建锋看到选人条件基本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当晚回家就跟妻子商量。决定援疆后,2018年4月9日,涂建锋正式进疆履职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先做阿克苏人,再做阿克苏事。不要有‘过客’思想。”会场上、私下里,涂建锋总会对援疆专家们说起这句话,他给大家一个月的时间改口,不说“他们”说“我们”。
2020年3月,涂建锋的妻子杨悦也报名援疆。她是杭州医学院的一名老师,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对援疆的看法,我们是有共识的。她在这里培养优秀的医学专业学生,将来他们就可以把阿克苏的医疗卫生事业支撑起来。”涂建锋说。
每周二是涂建锋的胰腺专病门诊,不论多忙,他都雷打不动按时坐诊。他不仅会在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后,细致地分析其病因,开好药方,写明服药剂量,还会将好转后在生活饮食及日常运动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多久后复查、复查周期、复查哪些项目都清楚地写在病历本上,谨防患者忘记。三年来,他把专业技术和工作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徒弟们。
在涂建锋看来,人才是学科发展的主力军。对于本地学员,他打造了“学员双向遴选—拜师结对—季度考核—期中传帮带大赛—期末综合评估—优秀学员后续跟踪培养”的全链式帮带模式。同时,他开拓了在职研究生培训项目,引入疆外医学院校的优质资源,签订研究生在职培养协议,极大地激发了医院职工的学习热情。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推动本地公立医院管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涂建锋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创建了“天山医学精英学院”,重点培养现代医院管理人才,目前已覆盖270人次。
医疗卫生事业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2019年8月6日,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与解放军南京总医院亲情连线,特邀黎介寿院士团队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维勤为该院一名重症急性胰腺炎(坏死型)患者进行远程查房。这项技术的应用,让很多需要向自治区或内地医院转院治疗的患者留在了本地,将长途转诊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性降至“零”,远程医疗服务延伸至患者床边,在“生死时速”上为患者赢得更多时间。
“5G信息化技术”与远程医疗的深度结合,实现了实时动态图像传输与测量,并形成了“指尖上的医生”工程,让阿克苏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顶尖专家的诊疗。
三年来,涂建锋不断丰富“指尖上的医生”工程内涵,相继推行远程教学、远程查房、远程病理、远程影像等项目。同时,挂牌成立地区远程病理中心和地区远程超声中心,在医院自我成长的同时,加大帮扶力度,助力实施基层卫生工程。
2020年,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案例《重症胰腺炎MDT团队建设在南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践》荣获“2020全国医院擂台赛(城市类)”推广多学科诊疗服务主题决赛金奖。今年,该院再次获得国家卫健委表彰,在“以患者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创新举措中荣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医院”荣誉称号,是南疆唯一上榜的医疗机构。
2020年6月29日,涂建锋被评为“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1年7月1日,涂建锋获评“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涂建锋带领重症急性胰腺炎团队为患者检查身体。
傅松龄 先心病患儿的保护神
“来到新疆,我就想为这里的各族患儿做点实事。我不仅要把技术留在新疆,还要带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出来,为今后的医院发展建设留下一缕火种。”近日,兵团第一师医院儿科副主任傅松龄说道。
傅松龄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去年4月25日,他和团队里的200余名同事一起踏上了援疆的征途。
傅松龄专长于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对儿童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包疾病、心力衰竭、川崎病等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各类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
正式投入工作一周后,傅松龄发现当地的先天性心脏病诊治水平相对较低,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治疗,少部分获得治疗的也需要赴乌鲁木齐或内地大医院才可就医,不但花费巨大,前期检查、中期治疗、后期随访亦颇为周折。
为救治更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傅松龄主动向兵团第一师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陈军汇报自己近期的援助思路与计划,并向后方医院联系,咨询相关事宜,为该院申请爱佑慈善基金会的资助,帮助那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家庭条件困难者)申请“爱佑慈善基金”,所申请的这项基金在减免新农合或城镇医保报销后剩余医疗费用全部报销。
借助于浙江大学“组团式”医疗援疆人才的技术及爱佑慈善基金会的资助,该院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获得飞速发展,傅松龄的徒弟马鹏超和梁晶星已能独立开展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技术。目前,傅松龄共计申请了250万元“爱佑慈善基金”,来帮助南疆各族家庭条件受限的患儿接受专业治疗,帮扶名额78人次,最小的年龄10个月,为南疆地区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带来了极大的医疗便利及保障。
6岁患儿阿布都沙拉木便是第一个受益者。他来自阿克苏市库木巴什乡一个农民家庭,去年5月中旬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当时他的父亲因车祸还在住院,这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傅松龄与爱佑慈善基金会联络救助资金的相关事宜,很快,阿布都沙拉木的申请就通过了。手术结束后不久,阿布都沙拉木就和妈妈一起回家休养了。经过后期3次复诊,现在的阿布都沙拉木已经完全康复。
除此之外,兵团第一师医院先心病介入团队还经常跟随医院大型义诊团队前往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医院、和田地区、喀什地区、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阿克苏地区七县两市等地开展先心病筛查工作。
随着康复孩子的陆续出院,许多家长给医院和傅松龄留下了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或锦旗,这些都是患者对每一位医护人员一点一滴付出的信任和赞许,是患者对专业技能和服务态度的褒奖与鼓励。
“输血”不如“造血”,“传帮带”一直是浙江大学“组团式”援疆工作的重点工作。傅松龄紧密围绕医院改革发展实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培训、教学查房、现场指导,为他们答疑解惑,手把手进行“传帮带”,为该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打造一个长期支援平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鱼渔并重、医慈同行”的先心病诊疗理念。
傅松龄说:“来兵团第一师医院之前,我对援疆工作的概念很模糊,对援疆工作的意义不是很清楚。来到这里后,答案在我脑海里渐渐清晰起来,援疆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是个人的价值体现,更是国家的战略发展大局。感谢援疆工作给了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使我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精彩!”
傅松龄(右二)为患儿检查身体。
沈志坚 为血液病治疗注入“强心剂”
从瓯越江畔到天山脚下,从海滨之城到戈壁绿洲;血液病组从无到有,患者从外地求医到家门口就诊……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第十批浙江“组团式”援疆医疗队血液内科专家、温医大附一院血液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沈志坚援疆后,揭开了地区血液病诊疗多项创新的序幕,为血液病治疗注入“强心剂”。
2020年5月,沈志坚开启了在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援疆工作。当时,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病科依附于肾病科,许多血液病患者需要转往乌鲁木齐治疗。作为医院血液病方面第一位援疆专家,在血液病几乎为零基础的医院开展血液病诊治,如同在一片空地上建高楼,沈志坚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说起自己的科室,沈志坚充满自豪和憧憬,回想起病组建立的辛苦,他却觉得弥足珍贵。“我来的时候医院尚未设立独立的血液病专科,而是与肾病科合并,不仅缺少血液科专业医生,血液病诊治相关的药物、血制品也比较缺乏,此次医疗援疆任务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沈志坚说。
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沈志坚首先在肾病血液科中成立了血液病组,他改变了自己内敛寡言的习惯,开始变得乐于与人沟通。缺化疗药,他找经管领导、找药房主任,化疗药物逐步到位;血小板没有,他通过和相关单位领导沟通、和患者家属沟通,将珍贵的血小板用在“刀刃”上;为提高血液病的诊断水平,他和检验科同仁沟通,并和后方血液细胞室的专家沟通……即便困难重重,但为了心中的“援疆梦”,沈志坚不曾有半点退缩。一个个难题被解决,科室团队逐步构建,血液病规范化疗程制度建立,数例患者康复出院,给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我的目标是在2—3年内,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能在后方医院的支持下,相对独立地开展异基因骨髓移植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骨髓移植技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不仅能让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迈入高端医疗技术的行列,还能让阿克苏人民在家门口就医,真切感受到浙江援疆的温暖。”沈志坚说。
2020年11月,28岁的阿女士因患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来到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经积极化疗后,血象恢复,病情得到缓解。为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时间,沈志坚与科室同事讨论,决定在后续巩固化疗过程中,为阿女士注射大剂量阿糖胞苷进行治疗。在该治疗方案下,患者一天就要使用70瓶阿糖胞苷。经过一周的持续用药治疗,阿女士未出现不良反应,血象恢复。期间,还完成了该院首次阿糖胞苷的鞘内注射,有效预防了肿瘤细胞侵犯大脑引起的一系列大脑功能障碍。
2020年12月,一名8岁患儿因身体瘦弱,免疫力较差,在化疗期间出现肺炎、血小板下降等一系列症状。随着病情的加剧,患儿肺炎很快发展为脓毒血症,肺部发生严重感染,还出现化疗药物相关性肠炎,腹泻不止,出现低钾血症……面对这危急时刻,在沈志坚的技术指导下,科室医护人员首次成功完成对患儿的化疗治疗。在与病魔进行了长达32天的斗争后,患儿的脸上终于恢复了灿烂的笑容。
首次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开展化疗、开展当地首例血浆置换术……沈志坚参与的多项新技术填补了阿克苏地区医疗空白。
援疆期间,沈志坚时刻钻研业务,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思考如何以更加多样化和高效的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对于我们肾病血液科医生而言,要做的就是尽全力守住患者的生命线。”沈志坚说。
沈志坚(左二)开展教学查房。
周光居 心怀边疆 谱写医者大爱
2020年4月,周光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到兵团第一师医院任急诊医学科主任。初来乍到,经过短暂的医学观察、熟悉病区和整顿后,他就积极投入到了受援科室临床一线工作中。援疆一年半,周光居为边疆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知识理念,留下了浓浓的情谊与大爱。
作为浙江医疗援疆急危重症专科联盟组长的周光居,当了解到当地医疗条件落后,特别是在创伤急救、心肺复苏及急危重症患者脏器功能支持方面与先进地区还有很大差距,周光居说:“我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将与国际接轨的临床技术、理念带到阿克苏,提升兵团第一师医院的医疗能力。”
急危重症医学科是兵团第一师医院的窗口及五大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高危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建设依托科室,五大中心建设的内涵质量、能力的高低都与当地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与否也直接反映了所在医院的综合能力与水平。
“在机械按压、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情况下,ECMO15分钟内成功转机,患者心脑等重要脏器恢复血流灌注……”去年9月24日,兵团第一师医院急诊复苏抢救室内成功为患者实施ECPR技术,周光居指挥整个救治过程。
“ECPR是所有ECMO的患者中要求最高、时间性最强也是最困难的,在ECMO全流量支持下进行PCI,是目前世界上抢救心源性猝死的最先进的救治流程。”周光居说,此次成功开展首例ECPR,预示着兵团第一师医院急危重症治疗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将为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援疆期间,周光居积极推动临床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规范、流程,如创伤中心建设,积极协调与整合医院资源,优化流程,缩短严重创伤患者从抢救室至手术室的等待时间。
“援疆一年半,无悔这一生。”周光居说,他会记得在阿克苏的这段经历,无论在哪里,心里都始终装着这里可爱的人们。
在援疆专家周光居(右二)的指导下,兵团一师医院成功开展南疆首例ECPR(体外心肺复苏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