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
微博
Qzone

【崇尚先进 见贤思齐】把科研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

发布时间: 2021-07-27 16:23:00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赵西娅

“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让我们的干劲更足了。我们将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石书兵说,“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科研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7月11日,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吴鹏昊奔走在和田市区周边的几个乡镇,在牛羊养殖基地调研,查看林果病虫害防治,为当地农牧业发展问诊把脉,一直忙到深夜。

作为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党建和学术“双带头人”,吴鹏昊刚放暑假,就带着老师投入到“自治区万名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中。

“兴农报国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吴鹏昊说,“建校之初没有办学场地,老师们当泥瓦工建房;没有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大家就自己动手制作。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忘我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在新疆农业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农学院一代代人把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和优良作风融入到“教书育人、为农服务”的实际行动中,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农学院党委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积极推动党建与学科发展、教学研究、教师成长、学生成才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关键问题,引领教师将科研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将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助力新疆棉花、小麦、玉米等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为新疆乃至全国农业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党建引领科技转化

从去年开始,一种“电加热自动消毒修枝剪”在库尔勒市和莎车县普及应用。这是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员教师胡白石、郭庆元团队指导企业研发生产的,目前正在全疆示范推广,解决了病害通过修剪工具传播的难题。该团队还建立了梨树病害综合防控体系,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危险性梨树病害得到有效防控,发病率明显降低,香梨产量3年增长了一倍多。

“以党建引领科研创新,以科技成果转化促产业发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一直是农学院党委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导向。

近年来,农学院果树枝枯病防治、粮食安全保障技术、棉花提质增效大面积推广等一批科技成果持续落地,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插上“科技之翼”。

为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员师生的责任感,2018年,农学院党委积极吸纳党员师生成立“小胡杨科技服务队”,打造“百千万”助力乡村振兴工程,通过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数以万计懂科学、会种田、能致富的新型农民遍布各地,服务新疆现代农业发展。

厚植学农爱农情怀

“大家好,我是小康,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7月14日,在棉田里,“90后”小伙康正华微笑着向手机另一端的观众打招呼。

康正华在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创办公司向新疆棉农推广棉花化学打顶技术,每年有一半时间和棉农在一起。4年来,康正华和团队开展各类讲座累计培训农户7万余人。去年,康正华把直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在抖音上开设有关病虫害防治、叶面施肥等农业知识微课堂。

农学院党委聚焦新疆农业发展,坚持用胡杨精神育人。农学院已连续20年开展实践育人课程,每年组织学生赴基层农场支农劳动,厚植学生学农爱农情怀;围绕助力脱贫攻坚,先后选派200名学生赴南疆深度贫困村担任村级扶贫专干助理,让青年学子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壮筋骨、长才干;2018年8月,农学院在于田县深度贫困村参与社会实践的39名学生,集体向农学院提出实习延期1个月的申请,展现出青年学子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动担当。

“今年,我们有8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基层一线工作。”石书兵说,农学院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已累计培养近2万名农业科技领域管理和技术人才。其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500余人,他们活跃在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第一线,用知识和汗水在天山南北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责任编辑:吴梦婷 汪江